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从富起来到美起来 织机横机演绎传统产业深刻变迁
2018年12月18日 08:46 来源:嘉兴日报 记者 朱胜伟 竺军伟 蒋彧淼

  绵绵冬雨后,昨天迎来了明媚的阳光。

  在王江泾镇田乐村田禾浜东58号,住着一位年届九旬的老人,他的名字叫汝金生,是当年率先经营家庭织机作坊的两个“带头人”之一。沐浴在暖阳里,看着织机早已腾空的旧屋,老人很自豪。

  今年60岁的钦利民是洪合毛衫产业萌芽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之一,至今,他依然清晰记得毛衫产业在洪合这片沃土发芽时的情景。

  作为亲历者,他们见证了秀洲纺织、毛衫等传统产业的起承转合,也对正在行进中的改变充满了期待。

  改革开放40年来,秀洲儿女以敢为人先的气概响应时代召唤,生生不息地编织着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一曲华彩绽放的发展新乐章已然奏响。

  小镇上曾经的“万元户”

  “面黄昏粥半夜,黄浆吃是搭一搭,南瓜当顿饿一夜。”这句谚语曾在田乐乡间广为流传,所反映的是当年百姓经常吃的几种主食和副食之间的耐饥程度。因为生活艰难,上世纪70年代末,汝金生和汝掌生开始用人力脚踏机经营织机作坊。

  1983年,刚过农忙时节,两人辗转得知,江苏吴江黎里有国营厂淘汰的织机出售。于是,怀揣东拼西凑的500元现金,两人划着小船前去,最终将两台铁木织机偷偷买了回来。

  织机一转,收入见涨。“刚买来新设备,转了一个月,我一算账,赚了500块,了不得!”说起往事,汝金生笑得合不拢嘴。说实在的,500元在当年可不是小数目,那会农村一个全劳力出工一天最多只能赚8毛钱。

  汝金生、汝掌生织布发财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纷纷效仿,仅仅5年时间,田乐700多户农户几乎家家办起了家庭织机作坊。农民的腰包鼓了,一幢幢新楼房也拔地而起,“田乐人,万元户!”成为当年一句新谚语。

  火热年代,有着“万元户”梦想的可不只是田乐人。在秀洲洪合镇,同样有很多人跃跃欲试。今年60岁的钦利民是洪合毛衫产业萌芽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之一。1975年7月11日,17岁的嘉兴毛纺总厂职工子女钦利民与其他29名知青一起来到了洪合镇红光大队(今洪合镇泰石桥村)。

  机缘巧合,那年,嘉兴毛纺总厂正好有一批设备需要更新换代,厂里最后把设备给了红光大队。于是,知青们就腾出房子,开始用这些机器做一些来料加工的活。

  “大概在1976年7月,因为各种原因,来料加工的活停了下来,我们开始生产第一件成品毛衫。”钦利民说,第一件毛衫做成功后,大家都非常激动,兴奋了好几天。

  知青点从建立到撤销有4年多时间,其间陆续有人回城,岗位空缺后,积极性较高的村民加入进来,他们学会制作毛衫后,又去带徒弟,洪合镇由此有了首批毛衫产业工人。之后,洪合镇顺利办起了针织一厂和针织二厂,毛衫产业开始生根,“万元户”也就多了起来。

  洪合镇锦福村村民李祥是洪合镇第一批“淘金”毛衫产业的经营户。1984年,18岁的他在亲戚朋友的影响下,购置了2台手摇横机,并在镇上租了一间店面经营羊毛衫生意,“当时行情特别好,2台机器加班一晚上,就有100多块的收入!”

  从农民到企业家的精彩转身

  今年73岁的唐和生,在汝金生、汝掌生的带动下,于1984年加入到了经营家庭织机作坊的行列中。

  随着织机的更新换代,唐和生开始从简单的自家生产变为发包加工。1992年,老唐在江苏吴江盛泽的纺织市场开办了门市部。1998年,老唐告别个体户模式,注册成立了嘉兴市联宇纺织有限公司,拥有喷水织机53台,聘用工人14人,由此,实现了从一名农民到企业家的精彩转身。

  时任田乐乡工业办公室副主任兼“两户”(个体户和联营户的简称)工业指导站站长的史留荣对那段“大干快上”的岁月印象深刻,“1993年,田乐已有家庭织机8000多台,80%的村民拥有两台以上织机。当时的田乐流行一句口头禅:比学赶帮超,看谁织机多,看谁产量高,看谁钱袋满,看谁楼房早。”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扩大经营的“先行者”们不再满足于家庭作坊的生产方式,逐步形成征地办厂的生产规模。1994年,首批3家企业搬进园区。由此,家庭纺织逐步实现企业化和正规化,随着企业加速集聚,仅在田乐,就形成了新农、市泾等四大工业园区,更诞生了以“八大金刚”为代表的纺织龙头企业。

  同样,在洪合镇,也在不断上演着从农民到企业家的精彩转变。彼时,生产羊毛衫的个体加工户和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尤其是1988年,洪合镇办起第一期羊毛衫市场后,羊毛衫产业逐渐形成了从毛纺、针织到印染的产业链,产业化水平也越来越高,不少创业者收获了一份别样的财富和喜悦。

  嘉兴市金色年华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建宏是一位在洪合创业的企业家。1997年,受做羊毛衫生意的舅舅影响,他购置了10台横机和4台套口机,最初只在家里加工毛衫。1998年,沈建宏在洪合羊毛衫市场租了一间店面,用于经营羊毛衫生意,并开始涉足外贸经营出口。

  “那时,外贸行情比较好,我家里生产的羊毛衫远销东欧和俄罗斯,但因为我是个体户,不是企业,所以相关手续办理都比较麻烦。”沈建宏说。在有了前期资本积累后,沈建宏注册成立了现在的公司,从此,“小打小闹”的家庭作坊走上了企业化发展之路。如今,嘉兴市金色年华服饰有限公司的发展较为顺利,去年还成为洪合镇知名的规上企业。

  百姓美好生活“新定义”

  寒冬的夜晚,王江泾古塘村村民潘晓红像往常一样,参加村里组织的“尚古绣娘队”培训。从连穿针引线都不会,到现在可以熟练地完成一件刺绣,潘晓红是“越绣越喜欢”。从织娘到绣娘,潘晓红改变的不仅是职业,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追求。

  在织机声中长大的潘晓红,在2010年和父母商量后决定,主动淘汰喷水织机,另谋新职业。卖掉织机后,潘晓红进过工厂,做过小生意,最终选择留在村里,发展美丽乡村旅游业。前不久,潘晓红参与的“尚古绣娘队”完成的土布刺绣手工包还入围了“2018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

  事实上,喷水织机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因含有高浓度纺织浆料,极易造成河网地区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成为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必须要打破的“坛坛罐罐”。近年来,以王江泾为代表,秀洲区全力推进散户喷水织机淘汰,从源头上消除对水环境的污染。去年,秀洲区基本实现散户清零目标。

  在淘汰散户喷水织机、推进纺织企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王江泾开始思考转型新方向。经过努力,今年5月,浙江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设立嘉兴运河文化省级旅游度假区,这标志着该镇开启了全域旅游新篇章,也为整个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是必由之路。同样是产业大镇,洪合镇也在思考着毛衫产业的新方向。

  2016年初,洪合镇党委、政府提出了打造“毛衫电商小镇”的规划,引导产业借力“互联网+”向产业“微笑曲线”高端发展。与此同时,洪合镇从去年开始大力推进“三合一”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引导产业向更高端发展。

  2017年,洪合羊毛衫市场电商众创基地正式开业。该基地注重有形市场与网络销售渠道的有机结合,一方面,承接毛衫城产业升级,形成毛衫、针织服装的生产销售经营平台,推动实体商铺的提升;另一方面,主动顺应电商发展趋势,打造毛衫产业垂直细分电商供货平台——“毛衫汇”。

  今年10月,在主题为“赋能制造服务未来”的第二届中国服务型制造大会上,浙江网联毛衫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获评工信部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据统计,今年1至11月,洪合毛衫电子商务交易额同比增长23%,“全国最大毛衫电商供货基地”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标签:改革开放 责任编辑:平彩娟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