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光
在我的老家,有一条蜿蜒幽深的河浜——大许浜。浜口通往港口之处,有一座建成50多年的老水闸坝。它犹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见证着浜沿沧桑。
1962年与1963年,连续两年台风水灾。浜沿的几个生产队农田被淹,房子进水,遭受了严重的损失。我依稀记得,那年,队里的小木船停在殳家头兰观大伯的屋前场上,缆绳就拴在廊檐下的柱子上。几个顽童跳上小木船,手舞足蹈,船摇水晃,尽情玩耍。而父辈们心事悠悠,琢磨着水淹后的苗田是否还能有收成。等到大水自然退去,只见田里的禾苗腰杆已经软倒,叶片伏在水中,开始发黄腐烂。社员群众欲哭无泪,大队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在这年的冬季,全公社掀起了兴修水利的热潮——造水闸坝。
大队干部东奔西走,起早摸黑,和社员们一起运钢材、搬水泥、挑石子……大家热火朝天战斗在工地上精心施工,保质保量地完成上级规定的指标任务。就这样,这年冬季,一座坚固的钢筋混凝土水闸坝建成了。从此,它担负起沿河六个生产队(赵家头、黄家头、殳家头、北许头、南许头、何家头)的抗洪排涝任务。
这座水闸坝上面,铺有两块很厚的预制桥面,两块桥板之间留有一道缝隙,是预留的闸道。就在水闸坝建造好的第二年,它就接受了考验。连续几天降雨,河水猛涨,队长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一面派人值班巡视水位,查看田间排水状况,一面派人去大队机埠运来铁闸门。雨越下越大,河水迅速上涨,低洼的农田已经开始倒灌。马上落闸门!在队长的带领下,几个年富力强的社员,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立即赶到水闸坝,把沉重的铁闸门小心翼翼地从闸道吊下去。关好闸门后,又立即启动了闸门口的水泵。天上的雨哗啦地下,地上的马达轰鸣,慢慢的,闸门外的水位明显高出了闸门内侧,被淹的农田,水位也慢慢地下降了。有惊无险,全靠这道闸水坝了!
像这样的水闸坝,我们建新大队当年一共建造了三座(盛家头一座、李家木桥一座、施家木桥一座)。这几座60年代建筑的水闸坝,一直使用到80年代后期。
生产队承包到户后,水闸坝无人管理,几扇铁闸门日晒雨淋,锈迹斑斑,后来被当废铁卖掉了。1998年的特大洪涝灾害,生产队里所有的农田成了一片汪洋,主要原因就是通往港口的出水坝没有打牢,水闸坝的闸门没有闸牢,猛涨的河水迅速倒灌进田里。
这次洪涝灾害引起了乡政府高度重视,洪涝过后,建设乡第一座现代化的大闸坝在我们新云村李家木桥浜口开始建造。后来,在我们原建新大队大许浜老水闸坝、盛家头老闸坝处,又各建造了一座现代化的闸坝。现代化的水闸坝横跨在河的两岸,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廊桥,坝上别致的建筑如一栋别墅。室内安装着各种仪表,坝下安装着水泵、闸门。闸门无需再用人力吊下去了,只要按动电源,闸门会自动上升下降。闸坝下装有电动大水泵,农民种田再也不同担心水没稻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