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长虹桥  >  原创作品
村里有爿下伸店
2018年7月27日 08:59 来源:嘉兴日报 孟金根

  ※旧时光

  下伸店是我儿时的记忆。

  我们那时叫它“小店”。它确实小,只有一间民房,两个店员,两个柜橱,一个柜台。下伸店是公社供销社设在各大队的杂货店,即便是离乡镇很近的大队也有。我们大队的两百来户农户,主要居住在徐家港南北两岸与鲍甸港的北岸,人口只有千人上下,虽然面积在全公社是最小的,但也有一爿下伸小店。

  那爿小店,最初设在大队新造的学校边上。后来,由于离学校太近,对学校管理学生不利,大队干部与供销社协商后,在徐家港南岸租了一户莫姓人家的房子开店。那是一间七橹头房子,隔成前后两小间,外面的作为店面。店里有一个L型的柜台,柜台的高度恰好是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刚能露出头,柜台外沿有一条槽,是用来拍店门板的。靠隔墙处,竖放着两个柜橱,柜橱门分成一格一格,分放着不同的商品。东面墙边,放着酒瓮、酱油瓮等。柜台外的墙边,放着一只盐缸,盖着一个大箬帽一样的盖子。下伸店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村民需要的一般生活用品与农具,在这里都可买到。像铁搭柄、扁担、谷箩、担绳担钩之类的劳动易损品,店里有;油、盐、酱、醋、糖之类的食用必需品,毛巾、袜子、牙膏、牙刷、肥皂之类的生活必需品,店里也有;针头线脑、顶针箍、揿钮等缝补用品,香烟、火柴之类,一应俱全。小店的商品是解决农民日常之需,兼顾收购废铜烂铁、牙膏壳子、废电池、破布头之类变废为宝的业务。

  小店里面,是店员的住处兼仓库,不仅有供销社运来的商品,还堆放着收上来的破铁搭、牙膏壳、破麻袋一类的废品。这个店的店员,是两位本大队中年农民。他俩一个叫阿兴,矮墩墩的,胖胖的圆脸,说话细声细气,是一位很有耐心的人,不管你怎么说他都不会生气;另一个是我的堂哥阿有。

  我们小孩子常受父母差遣,去小店打酒、油或酱油。这类商品,都是散装在瓮里,有人买(我们的方言叫“朵”)时,店员就用一只提子从瓮里提。提子是用竹筒做的,有半斤容量的,也有二两半的。你去买酒,店员接过酒瓶,插进漏斗,再用提子从瓮里提上酒,倒入漏斗里,酒就嗦嗦地落到瓶里。

  下伸店是家门口的小店,非常方便,所以村民也不会囤积生活必需品,总是用到几乎没有才去买,有时因为忙,直到要用了才发现盐没了、油没了、酱油没了。这个时候,大人就会对小孩说:“过来,快去朵斤酱油来。”小孩拿起酱油瓶屁颠屁颠跑到小店,没多少时间,酱油就出现在灶台边了。

  对于我们小孩来说,下伸店最吸引人的莫过于收购废品,因为这给了我们挣钱的机会。星期天,约上几个小伙伴,拿着竹篮去田间地头、河滩边、坟头上、屋脚,捡拾废东西。去得最多的地方是河边,不过,去哪个河滩是有讲究的,去的时间也是有讲究。最好是在夏天或冬天的枯水时间,河滩要选很平很浅、有点斜坡的那种,且最好有乱砖乱瓦。那里会有你想要的东西,你可能会发现一枚铁钉,一个铜片,或一个铜钿,如果运气好的话,还能拾到一块破铁。

  我们队里的几个小伙伴最爱去的河滩,是一个叫“严家埭”的地方。那片河滩位于莳公荡的南岸,滩长几百米,从石头浜开始朝东到滩转弯处,都是乱砖乱瓦的滩涂。那儿远离村庄,四周根本没有人家,怎会有那么多的乱砖?问老人,他们也说不出。不过,这对我们来说无关紧要,只要有东西可捡就行。在那儿能捡到的东西以铁钉、铜板、铜钿居多。捡过一次后,过段时间,河滩经荡中风浪的冲刷,再去捡,还会有新收获。

  小店里,铜板是论个卖的。一个铜板两分钱,那可是可以换两粒糖的,好开心了!如果只捡到几枚铁钉,卖不成怎么办呢?店里的人有办法,他们会说:“小孩,你们放在一起帮你们称。”废铁是论斤卖的,店员一看,称也称不成,于是会说:“称不成的,喏,给你们两分钱算了。”只要有钱,一分也行,可换成一粒糖呀。但一粒糖几个人不够分怎么办?我们有办法——把颗粒糖咬碎,每人一小块,这样,每个小孩的嘴里就都有甜味了。

  下伸店,是方便农民的店,因此,在方便农民购买方面考虑的比较多。特别是农忙季节,店员想得更是周到。每年的双抢时节,农民们要抢收抢种,下伸店也不闲着,他们一改平常不卖肉、豆腐、带鱼等食品的习惯,也做起了这方面的服务。当时,猪肉的经营归“食品站”,像我们公社,食品站设在油车港镇上,豆腐则是由供销社开的豆腐店独家经营。于是,下伸店的人员趁农民“停班烟”或吃中饭休息时,到各生产队统计好需要买肉的人家,要什么肉,要多少,记下来,再让供销社送货的人带回去给食品站。食品站根据订单,把肉切好扎牢,第二天再由送货的带到小店里。店里的工作人员把肉送到各生产队的食堂里(那时,每个生产队在双抢时间都办有食堂),订肉的社员只要去食堂里拿就行。农民买到了肉,又不花时间,下伸店真的是服务到家了。

  而那时买豆腐,则是各生产队轮着买。我们大队有六个生产队,一个“双抢”大约一个月时间,每个生产队轮到买豆腐的机会是三次左右。某个生产队如果轮到买豆腐了,就由食堂的人去小店拿回来,再分给各家,一般每家会分到两块,人多点的家庭可分到三块。从田里干活回来的中午,雪菜滚豆腐就着刚收上来的新米饭,那种香味早已驻留在我的记忆里。

  后来,我们大队的下伸店换了地方,搬到了原来大队的礼堂里。这之后,人员换了,店名也改了,叫代购代销店。再后来,小店又搬到了空的教室里,店也被人承包了,可里面的东西越来越少……

  下伸店,成了一代人的记忆。

标签:原创 责任编辑:平彩娟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