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长虹桥  >  原创作品
枇杷与香囊
2018年6月29日 08:51 来源:嘉兴日报 简儿

  ※欢喜记

  春蚕的茧子卖掉了,父亲买回一篮子枇杷。

  夕光中,远远的,父亲挑着箩筐走在田埂上,兄妹俩迎着父亲飞奔而去。不,是迎着枇杷飞奔而去。那一篮子枇杷,用一块花格子毛巾覆着,怕被日头晒伤了。

  父亲蹲下身子,片刻,宽大的手掌中,变戏法似的躺着四个枇杷,兄妹俩一人一个。圆滚滚、金灿灿的枇杷,还没剥开皮,口水就淌下来了。

  父亲笑嘻嘻地拍了一记兄妹俩的头说,两只小馋猫。这一刻,父亲的心沁满了喜悦。最辛苦的日子已经过去,口袋里又揣了一小沓钱。总之,接下去好歹好好睡一个囫囵觉了。

  三十年以后,他坐在沙发上剥枇杷,忽然想起了这一幕。他心中既有酸楚,又觉幸福。如今他已到了当年自己父亲的年纪了,不,比当年的父亲还要大一些。

  时光轮回,爱亦如此。他买了枇杷,剥给女儿吃,女儿却嫌弃,这东西淡不拉几的,有啥好吃。

  他吃了一颗,有点诧异道:怎么这枇杷一点也不甜了。小时候吃的枇杷,可是一直甜到心坎里啊。

  小时候,难得吃甜滋味,吃到一点甜,真是莫大的幸福。

  现在的水果,哪个不甜?糖汁里浸过一样。只是再甜,也终究不如记忆里那样甜了。

  好比现在的日子,甜是甜,却总有点茫然,仿佛人生中此前度过的那些日子,比现在还甜一点。究竟怎么个甜法,却说不出来。

  犹如哑女,无法描摹食物的滋味,我也无法向你描摹,记忆中的那一颗枇杷,是什么滋味。

  在三十八载岁月中,吃过几箩筐枇杷了吧:酸的,甜的,大的,小的,白沙的,红心的。

  那一只枇杷,说不上什么奇珍异果,但在那个吴地少年的眼中,亦与奇珍异果相差无几。

  小时候,我没见过枇杷树,只知枇杷种在一个名字叫塘栖的地方。每年枇杷上市,就有塘栖那边的人,到我们这里叫卖枇杷。

  塘栖枇杷又大又圆,金灿灿的果皮上,覆了一层白白的霜。所以有个响亮的名字:白沙。犹如白糖里蘸过,吃起来又甜又糯,没个足的时候。

  我从未去过塘栖,却对那个名字烂熟于心。仿佛塘栖是我的一个亲戚。直到现在,我仍旧没去过塘栖,但我每年都吃到塘栖的枇杷。有个朋友是塘栖人,家里种了几亩枇杷,枇杷丰收时节,驾车回去采几篮子枇杷,回来时,专门绕到我家,捎给我一篮。

  对于这些馈赠,我总觉受之有愧。朋友笑笑说,一篮子枇杷而已。果真只是一篮子枇杷么,那是一篮子惦记,一篮子情意啊。

  君子之交淡如水,人到中年,不喜欢扎堆,也不喜欢热闹了。也怕遭人惦记,欠人情意,哪怕欠钱,也绝不欠情意。世上最难还清的,就是情意了。

  欠了那一篮枇杷,甚是不安。但心底却是有点欢喜的,是那种被人默默关怀、惦记的欢喜。一个人,对你好一阵子,并不难。难的是几年,十几年,不曾间断地对你好。虽觉受之有愧,但久而久之,竟也习惯了,心安了。

  想来爱情也是如此。一个人,当初未必多么爱他。可是天长日久,他对你始终关怀体贴,呵护备至,有一天,你忽然习惯了他陪伴在你身边,以至于有时候他不在你身旁,你的心会空落落的。

  吃枇杷的当儿,门铃响了,快递小哥送来一个包裹。是雪给我寄的香囊。

  雪是女儿同学的妈妈,在中医院上班。每年端午节,中药房都要制作一批香囊。雪都会托她儿子带到学校,让女儿带回来送我。今年,孩子们上初中了,不在一个学校了。想着,不会再送来了吧。谁知,雪发了微信说,香囊已在途中。

  六个香囊,六个颜色,串了红丝线、蓝丝线,花团锦簇。凑到鼻翼间闻一闻,有一股浓郁的药香。除了香囊,今年还有一个驱蚊包,用亚麻布缝起来,里面放了苍术、广藿香、紫苏叶、丁香、艾叶。挂了一块牌子,上面注明功效:芳香辟秽、祛风散寒、驱蚊防虫。

  天气渐热,蚊虫渐多,想来在屋子里挂着一只驱蚊包,蚊子再不敢贸然飞来,嗡嗡盘旋不止,可以有安稳觉可睡了。

  雪是美丽、柔顺的女子。雪亦十分洒脱、飘逸。孩子们尚小的时候,每次学校旅行,几乎与雪一直粘在一起。其实此前并不无任何交集,也素不相识,却不知什么缘故,在见到的那一刹那,只觉得她是这般熟稔、亲切。

  雪的身上,有某种吸引我的东西。想必我的身上,也有某种吸引她的东西。人与人之间,实在有着神奇的缘分。我们不知会在哪一天遇见。但是遇见了,却一眼就认出彼此。

  枇杷与香囊,皆是生命中珍贵的礼物。

  由枇杷想到,世上最甜的日子,不是宝马香车,锦衣玉食,而是和相爱的人在一起。

  一天天,一日日,一年年,吃粗茶淡饭,穿荆钗布裙,度平凡岁月。

标签:原创 责任编辑: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