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长虹桥  >  原创作品
小镇弄堂风
2018年6月29日 08:50 来源:嘉兴日报 范洪祥

  ※话江南

  我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江南水乡,那时我们乡下小集镇的房屋都是依塘河而建,横向的房屋每隔五至十米不等,都留有通道,这通道就是弄堂。

  那时的弄堂,并不考虑通达车辆,只是考虑人们便于取水。弄堂有长有短,长的大约20多米,且弯弯曲曲,短的10多米左右。弄堂横向并不宽畅,有的地方非常狭窄,只能两人交身过,宽的地方三五米,两辆自行车可以交身过。一个集镇的大小弄堂大概有20多条,弄堂周围是住宅,住着许多居民,弄堂基本上没有编号,为了便于寻找,弄堂也有名称,有的是按隔壁住户的姓氏称呼,张氏为张家弄,李氏为李家弄;有的按照左右的店铺称呼,药店为药店弄堂,书店为书店弄堂。

  弄堂由于是两边住房相隔留下的过道,大多照射不到太阳。能够照射到太阳的地方比较暖和,夏天则比较炎热,照射不到太阳的地方冬天比较寒冷,夏天则比较凉快。弄堂地面是用石块或砖块铺就,有的是泥土。有的弄堂上面设置遮雨、遮阳篷,夏天太阳晒不到的地方,地表温度与室内差不多,太阳晒得到的地方地表温度高,光脚踩上去有点烫。

  弄堂时有风时无风,风儿时骤时缓。每当冬季来临,弄堂西北风扑面而来,寒风刺骨,让人难受,人们讨厌它,远离它;三伏酷暑的夏日,赤日炎炎,凉爽的弄堂东南风,人们喜爱它、亲近它、追逐它,期盼它多给人们恩赐一点凉爽的弄堂风。

  那时家中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只有好几把各种形式大小不一的芭蕉扇。生活在弄堂周围的住户,在家里无法消暑纳凉,那么,走出居室,享受自然弄堂风,成了小集镇居民消暑纳凉的好去处。

  每到夏日高温,大大小小弄堂临近的居民,搬出家里的躺椅、小方凳、婴幼儿座车等乘凉的坐具。宽畅一些的弄堂,有的住户还搬出饭桌在弄堂吃饭、喝茶;有时,一户人家拿出一只西瓜来大家品尝,邻居则抓出一把瓜子大家嗑……

  夕阳西下,夜幕临降,月明升起。人们三三两两穿着木屐,摇着芭蕉扇,有光着背,有穿着背心、汗衫,涌向弄堂。邻里邻居围住在一起,一边伴随习习凉风,一边摇扇驱蚊,谈论着家里家外的生活琐事,或高谈阔论着国家大事。这里成了公共消暑纳凉的区域,也成了信息传递友好交流的平台。

  我们小孩子则大多在弄堂里寻找同龄的小伙伴,玩捉迷藏、打洋片、吹肥皂泡,在月光下人群中跑来跑去,一会儿吵架一会和好,玩腻了跑到大人身边,睡在自家的竹椅上,看看天上的星星月亮,听着大人们诉说各种各样星星的故事。

  数十年后,我再到曾生活过的乡下小集镇体验生活,发现经过小城镇建设的洗礼,小集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些弄堂经过拆迁改造,已看不到踪影。老街的弄堂乘凉人渐稀少,年轻人离乡进城,有的到外地谋生,许多老人渐渐故去,当初弄堂热闹的亲情与情景再也难以见到了。

  尽管现在有了电扇空调,室内是凉快了,可室外却特别的热。那么多高楼玻璃墙,水泥柏油路面,路面上跑的汽车排放出的尾气,无数家用和公用空调排放的热气,提高了气温,盛夏时常有高温红色警报,如果再到室外乘凉没有当初那么凉快了。

  想想当初,软软的泥土地,微微的自然风,热气容易被地面吸收,虽然热了点,但是很少听说高温红色预警。现在没有了一起吹弄堂风的伙伴,也找不到当年自然的弄堂。弄堂成了一种古迹,我也失去了许多弄堂纳凉的乐趣。

  无奈,我只能把去图书馆看书,当成弄堂纳凉的替代方式。

标签:原创 责任编辑: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