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秀洲“三治结合”实践的乡村样本之四
从市区鸣羊路一路向北,跨过北郊河就来到了油车港镇百花庄村。近年来,这个小村通过律师进村、搭建“百花茶座”、文明创建等措施,实现了基层治理资源的共享,找到了破解基层问题的“钥匙”,交出了一份乡村“三治融合”的样本。
以自治为核心,实现乡村治理有力
夏风和煦,微风拂面。当记者再次来到百花庄村道人浜时,这里已非过去的模样,河面上已看不到任何垃圾。
时间拨回2014年,那时的道人浜还是黑河、臭河、垃圾河的代名词,隔着几排民房,都能闻到河道里散发出的恶臭。短短几年时间,河道是如何实现脱胎换骨的呢?最初,村干部每晚走村入户进行宣讲,将河道治理深植村民心里,并且通过“红黑榜”建立评价体系。渐渐地,村民也积极参与到了治水工作中。村民吴生根是村里的义务巡河队队员,他深有感触地说:“大家都向好,个别人也就不好意思拖后腿了。”
通过“清三河”行动,道人浜河水又变清了,而自治参与村务的理念也深入人心。如今,村里不管遇到大事小情,都会在“百花茶座”召集村民议一议,这已经成了百花庄村的一种传统。
与此同时,乡土厨师、建筑工匠、理发服务等多个志愿服务队也在村里建立起来,一份份由村民编撰的《百花庄风情录》、《百花庄》村报等发至每家每户……这个小村庄逐步形成了“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局面。
以法治为保障,实现乡村治理有序
要治村,先定规。每逢村班子换届,村里的“百花小宪法”——《百花庄村村民自治章程》都会被拿出来重新修订。“村民自治章程是村里依法办事的基本章程,我们不能丢。”村支书梅峰说道。
除了有章可依外,在百花庄村,治理基层矛盾纠纷还有一个“吃讲茶”的传统。过去,村里百姓有了纠纷,就到茶馆去“评评理”,由茶客们定是非。如今,村里的“老娘舅”延用旧时传统,在茶馆里调处比较棘手的纠纷,把村里的小茶座变身为“三治”建设的大舞台。
强化村民法治意识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为此,百花庄村利用“百花茶座”外墙精心设置了一个20米长的法治文化长廊,以赏心悦目的图文,潜移默化地提高村民的法治意识。
如今,村民学法、懂法、守法的氛围日渐浓厚。为了建设平安村,百花庄村还健全调委会组织,聘请法律顾问和“老娘舅”,建立每月定期“法律咨询”制度,举办全民学法活动,在文化礼堂不定期举办法治讲座。
以德治为引领,实现乡村治理有魂
在百花庄村,一提起梅亚英,人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她是村里的“最美儿媳妇”,在她的精心照顾下,中风卧床多年的婆婆最终能站立行走了。
伦理道德是引导社会风气和凝聚社会人心不可替代的力量,是乡村治理的灵魂。“最美百花庄人”的评比,使村民学有榜样,干有劲头。每逢节假日,村里的孩子会到路边花坛拔杂草、去公交车站台除“牛皮癣”,他们把社会实践作为自己的“育德台”;村里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也积极发挥榜样作用,以村老年活动中心为平台,开办“百花茶座”讲坛,开展村事议论、道德评判活动,传递社会正能量。
加强德治建设,需要培育乡风文明。百花庄村从德育入手,利用“道德讲堂”和“文化礼堂”两个平台,抓住“百花茶座”和“三书一报”两个载体,对全村男女老少进行渗透式教育。2012年,该村还启动“道德讲堂”活动,聘请宣讲员围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内容讲课。
如今,“三治”建设逐渐融入到村级治理的各个层面,小村也实现了美丽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