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长虹桥  >  原创作品
被时光埋没的屠氏老宅
2018年5月21日 08:41 来源:嘉兴日报 郭红英

  ※读城记

  三百多年前,一个雾气缥缈的早晨,一条小船从乍浦来到新塍镇,在欸乃的橹声中,停靠在了新塍塘上。

  那时水面平和,小镇安宁,北栅头绿树掩映,花红似锦,几只水鸟被惊起,翩跹飞舞。应该像钮云逵《新溪棹歌》描述的那般:一湾流水小桥西,燕翼楼前乱鸟啼。馥馥天香云外落,月临花影草堂低。屠家第七代子孙际盛公坐在船头,掬一把清亮的河水润了润脸。船渐行渐远,他忍不住回眸,这一回眸决定了他的人生轨迹,从此他决定在这里安顿下来。那时是明末年间,战乱让康僖公(明代尚书屠勋)的这位后裔选择了这个富庶安静的江南水乡。

  走进屠家老宅,自然已不复当初模样,只能在残留的痕迹里辨认、想象。

  老宅宽二十五米,深五十五米,前后五进院子,有一千多平方米。二进是大厅,即“太和堂”(这与康僖公的文集《太和堂集》取同一名字,无形中又印证了这老宅与康僖公之间的关系)。它现在被隔成六间住房,我们看不到当年恢弘的气势。但是细细端详露在外面的七根掮梁端,仍可窥一斑。厚实的木头,雕刻着精致的花纹,那象征富贵的花叶栩栩如生,或怒放,或缠绕,仿佛刚刚从木匠师傅手里诞生,正一瓣一瓣地徐徐舒展开来。虽已油漆剥落,色泽黯淡,可到底掩饰不了内在的那种大气与精美。由此梁端延伸至大堂内,仿佛能看见当时椽柱粗实,屋宇森森,到处雕梁画栋,每个角落都显示着殷实富裕。

  穿过一条被住户隔离出来的小弄,地面的大青砖清晰可见,一块块光滑平整。我用脚摩挲着这些方砖,遥想当年有多少屠家子孙曾在这上面走过。咿呀学语的幼童,调皮捣蛋的少年,健步如飞的壮年,沉稳持重的中年,老态龙钟的古稀老者,他们在这青砖上留下了多少足迹和故事,演绎了多少悲欢离合。可惜再也无从辨认,仿佛这砖头光滑的表面,只留给世人一个平和的轮廓,以及深深埋在土里的沉默。

  大厅后面还有第四进、第五进,也早已被隔成小间,住着姓氏不同的人,他们都不姓屠。而第三进的房子,只预留了地基,却没有建造。院落中,还可见两米多长的条石,以及直径约两尺的圆形柱基。据说,当时把建筑石材都准备好了,但不知何故,或许是家道开始中落,最终只留下一个规划。后来,在“大锅饭”时代,很多散落的石材被第五食堂拖走,再也没回来。

  大宅的东边,二进和三进之间,曾有个竹园。这个夏日季节里,那应该是孩子们的乐园。风吹过,竹叶哗啦啦地响,洒下一地斑驳的光影。

  也许,不远处的小径上,屠家的一位长者正负手而立,看着嬉戏的孩子,又忽然想起什么,仰起头望着院墙的一角发呆。我也仰头看那院墙,早已面目全非。当初似美貌少女肌肤的白墙,如今已石灰剥落,裸露出里面的青砖。残存的墙灰在时间的流逝下,和岁月一起老成鸡皮鹤发的老妪。风雨剥蚀后,沉淀出天空一般旷远的宁静,只有一些青苔,附着在上面,看云卷云舒,月升月落。

  踅回到天井,仔细看,掮梁之间粗粗的横梁上,还有几只钉着铜板的钩子,锈迹斑斑。屠家后人说,那原是用来挂灯笼的。回到两百年或三百年前,这里曾经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间金漆大字“太和堂”熠熠生辉,仆人们进进出出,太太小姐们披红戴绿,宅院里一派热闹。大年初二,大厅上挂着屠氏堂画,写着先祖的名字,各房各院的子孙,都来虔诚地跪拜。堂画一直要挂到正月十五才被收起来妥善安置好。每年都如此,每年都有一房负责拜年事宜,担负烛火钱。这让人想起鲁迅笔下的《故乡》,里头描述的祭祀值年,那些大户人家轮流担当,应是同样的。

  地上的大青砖,光滑如丝缎。我想象当年的厅堂里,太师椅上端坐的屠家老爷子,拿着茶杯,正在听人汇报这个月的生意盈亏情况,一边的算盘拨得噼里啪啦响。

  他们经营的是米行和丝行。临街第一进的房子都是店面,店面外是廊棚,整个小镇跟现在的枫泾古镇一样,长长的回廊,就如丰子恺短文《塘栖》里描述的一样:“塘栖是一个古镇,其特色是家家门前建着凉棚,不怕天雨。有一句话,叫做‘塘栖镇上落雨,淋勿着’。”

  那时的新塍镇也是这般模样吧。

  屠家的米行前,量米的人络绎不绝,伙计一斗一斗地把色白如玉的大米装进顾客的米袋子里。而另一边的丝行,正在装运蚕茧。回廊外就是新塍塘,河里停着满载货物的木船。几米宽的河埠头上,搬运工正在上上下下忙碌着……

  如今连那河埠都没了,只遗留下一块长长的河埠石,在河边的泥里露出小半截身子,无言地凝望着新塍塘。它的身边是一棵丝瓜藤,缠着树往上攀缘,在高处垂下一个肥硕的丝瓜来,像一个强有力的感叹号,无声地感慨世界变化之快。

  唯有这新塍塘的河水,迤逦而行,不改当初,正如当年际盛公初来此地时……

标签:原创 责任编辑:平彩娟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