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长虹桥  >  原创作品
讨喜糖
2018年4月27日 08:50 来源:嘉兴日报 王永华

  星期一一上班,看到桌上放着一盒包装精美的喜糖,猜测着又是单位里哪个年轻人新婚。单位年轻人多,于是时常“莫名地”收到喜糖,看着这充满喜气、包装精美的喜糖,勾起了我儿时春节“讨糖”的点点记忆。

  儿时过春节,最开心的事当然是做客人(走亲戚)——有好东西吃,拿红包,玩火药枪,还有就是可以讨糖。讨糖,就是小孩子来到新结婚的人家,向新娘子讨要喜糖。儿时,农村人结婚常放在春节,以年初二居多。这一天,禁不住兴奋的心情,我们往往会起得很早。父母跟我们说:“人家迎亲船还没开呢,新娘子讨来要中午啦!”可我们哪等得及,上午跟着堂哥堂姐就去看有哪家结婚,有时不仅在自己的村里找,还跑到周边的村子。

  结婚的人家很好找——我们这里是水网地带,讨新娘子都是用船,沿河走过去,只要看到哪里的河桥头所停的船上插着彩旗,河岸上的人家就有结婚的。一个村,同时结婚的,多则五六户。当然,这算是为讨糖“探路”,上午多半是讨不到糖的,因为人家新娘子还没迎来。吃过中饭,就可以正儿八经去讨糖了,三四个小伙伴沿着上午探明的路线出发。不过,有时去得太早,新娘子还在酒席上,自然得等一等。

  这时,新房里往往已经挤满了讨糖的人,一些年龄大一点的孩子,最喜欢人多,因为好“浑水摸鱼”,接连讨上几遍。有时,新娘子打开箱子拿喜糖的时候,几个高个子的小孩甚至会直接把手伸进箱子抓糖,新娘子则连忙把箱子再盖上。发糖的时候,越是拥挤,新娘子越是要“火眼金睛”,得看清哪个小孩已发了,哪个还没发过,否则很容易让人得便宜:一只手刚接过新娘子发的两颗糖,稍往后站一些,另一只手又伸出来讨糖了;或者从人群中出来后,复又挤进去。

  年龄小或个子低的,挤不进去,讨不到糖,只有干着急。这时,新娘子的小姑子则帮助解围。小姑子一般对村坊讨糖的小孩认得出来,她可不好糊弄。但讨糖的小孩也自有办法,一边接过小姑子发的喜糖,一边喊“不是新娘子发的不算”,继续向新娘子讨要。还真有新娘子带来的糖不够,不得不到街上临时添买的。

  刚从一户人家出来,小伙伴们就开始交流了:“我讨了两遍,有四粒。”“我讨到了三遍,有六粒。”眼里、嘴上,充满着胜利的喜悦。接着,大家又走向另一家……有时,一圈讨下来,看看离吃晚饭还早,大家就会交叉着换几个小伙伴,或是换穿小伙伴的衣服,再次上门去讨。有时也还真能把新娘子糊弄过去,又多讨到两粒。

  吃过晚饭,小孩子还可以跟着大人去讨糖,但效率和气氛就没那么好了。大人们总是坐下来喝茶聊天,我们小孩在边上又不能催,这样,一个晚上就只能走个一两家,最多不过三家。好在,有的新娘子晚上会给我们和给大人的一样多,有四粒。但有的新娘子特别认人,说“你下午来过了”,不再多发,让我们对这个新娘子很是失望。

  第二天或第三天,新结婚的人家,会请乡邻中的主妇喝“新娘子茶”,大概通过此认识一下新娘,沟通感情。我也常跟着奶奶或母亲去,新娘子会拿出从娘家带来的花生、枣子、蜜饯等,给大家分享,糖当然少不了。这些乡邻,也从不客气,直接均匀地按人头分成一堆一堆,喝过一会茶后,都开心地把自己面前的东西兜回家。

  过了年初四,往往就没什么人结婚了。这时,新出嫁的姑娘则“回门”来,新娘的父亲会到整个生产队挨家挨户“请喝茶”:“今天我女儿女婿回门来,晚上到我家喝茶。”或者再加上一句“明天晚上也在,明天我不来叫了,你们都过来。”新娘回门时,到其娘家喝茶的主要是男人,算是让新女婿和村坊上的人借机认识一下。我自然也会跟着父亲去。出嫁的姑娘会给大家发糖,因为都是自己村坊的,发糖自然很是有序,也没有人会讨两遍;老丈人会把女婿介绍给大家,女婿则负责给大家分发香烟。我们小孩子拿到糖自是开心,兀自去玩了。

  年初八一过,就没地方去讨糖了,小伙伴们就开始盘点新年里的讨糖收获:我讨到四十几粒,他讨到了八十几粒……讨的多,自是有胜利的喜悦,即使开学的时候,也会和同学“攀比”。有的人比输了,会找各种理由:你自己哥哥结婚,你嫂子多给你的不能算……有一些孩子,春节讨来的糖舍不得吃,放在口袋里,到后来,黏成一块了。

  犹还记得,幼时讨糖,最早时只有两粒,而且是“低级糖”,没多久用上了“高级糖”(主要就是花生糖)。后来,生活条件变好了,新娘子给讨糖的小孩多了两粒。再后来,会把喜糖装进印有“喜”字的袋子里,用订书机订好或用火漆烫好,里面有六粒。我在外读书后,就没有再去讨糖了。

  现在,结婚用的喜糖种类繁多,多装在精美的盒子里,每位宾客、每个同事,都会送到,只是很少看到小孩子到结婚人家里向新娘子讨糖了。即使农村,也是如此。

  看着办公桌上的喜糖,回想着儿时讨糖的热闹场景,忍不住打开喜糖盒子,拿出一颗放到嘴里,甜甜的,犹如这甜蜜的回忆……

标签:原创 责任编辑:平彩娟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