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长虹桥  >  原创作品
清明
2018年3月30日 09:23 来源:嘉兴日报 吴顺荣

  ※广知堂

  清明一霎又今朝,春雨潇潇湿柳条。一年一度的清明节马上就要到了。在我的记忆里,清明,给人的印象总是一片湿雨。仿佛有了这雨,清明才更能显出它淡淡悲凉和丝丝思念的味道来。也唯有这雨,才能承载太多的惆怅、悲伤和生离死别。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基本主题。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候的特点有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令一到,雨水就渐渐多了起来。这雨,戴着神秘的面纱,朦胧了城市的街道,浸湿着乡村的树木。更喜人的是气温暖和了,置身乡野,路边的柳条绿得更醒目,田野里的油菜花一片金黄。放眼望去,麦苗青青,桃花灼灼,春风十里,春和景明。清明时节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在秧田返青、菜花黄遍的江南水乡,在春风春雨体贴万物的恩赐里,农民们拉开了“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的序幕。

  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清明扫墓的习俗由来已久,在秦以前就有,到唐朝开始盛行,自那以后,不知有多少先人行走在杜牧那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的意境里。“清明时节雨纷纷”,总觉得,清明的雨不是雨,那是离人眼中的泪。在烟雨纷飞的雨丛里,人影浮动的尽是愁容思绪,或是故人不再,去年今日此境中,少了亲人,多了离愁。雨也纷纷,泪也纷纷;或是这天与地的远隔,即使景色再美,也掩不住悲痛难言的滋味。思也悠悠,念也悠悠。清明,应该有更美好的寄语,把悠悠的思念交付予春天。我们嘉兴人的清明祭祀活动多数是扫墓,祭奠时,出于对先人的尊重怀念之情,要先剪除杂草,修整陵木,清扫坟墓。继而,点香烧烛,摆菜肴、青团子、糕饼等供品,家长率全家老小或磕头或行鞠躬礼。祭礼毕,在墓前焚烧黄纸、锡箔或冥钱。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之风日趋文明,祭祀方式也在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们,在坟头折一枝春,献一束花,让先人与鸟语花香为伴,与清风明月共舞。

  清明节有吃青团子的风俗。将草头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子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清明节也裹粽子,可作祭品,也可做踏青时带的干粮。

  清明前后,螺蛳肥壮。俗话说:“清明螺,胜似鹅。”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还能诱杀一种叫瓦蛆的小虫子。有些地方还有“清明大似年”的说法,扫墓、踏青回来,顺便捎一把野菜,晚上全家吃团圆饭。饭桌上摆上炒青菜、紫云英、马兰头等几样时鲜蔬菜,给餐桌增点些乡野的清气。这么着,人就做到了清平明净天地随和了。

标签:原创 责任编辑: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