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长虹桥  >  原创作品
冬游井冈山散记
2017年12月29日 08:55 来源:嘉兴日报 朱娟清

  ※在路上

  那是2007年12月30日。清晨,乘了一夜火车的我们终于到站,简单吃了早饭,休整片刻后于七点半又坐上了大巴驶向目的地——井冈山。

  车程两个小时。半路,大巴停住了。导游让我们下车解乏,活动活动筋骨。我向窗外一瞧,只见不远处的广场上,巍然屹立着一尊硕大无比的雕像。我跟随大家走向近处去瞻仰:鲜红的猎猎旗帜,金色的铁锤镰刀,还有那遒劲有力的大字“井冈山”,在群山翠岭间显得分外夺目。刹那间,红色的激情,犹如天宇那轮冉冉上升的红日挂在了我心中。

  黄洋界是中国红军第四军哨口营房旧址。一座非常简陋的房子,一条不长也不宽的战壕,还有一个石头砌成的陈旧炮台。我无法想象当初这里曾出现过何等惨烈又豪迈的景象。伫立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纪念碑前,细读毛泽东的《西江月》碑志文,面对朱德同志书写的“黄洋界”三个字,我的耳畔仿佛响起了一阵阵枪炮声,脑海仿佛浮现了一场场激烈万分的战斗。而今,历史硝烟逝,青山依旧在,革命先辈们的精神已经沉淀在山脉,彪炳在千秋。

  红军的造币厂,是一间小房子加一个土灶;红军第四医院,是一幢两层楼、用树皮做瓦片的房子;这里,还有毛泽东旧居、朱德旧居、陈毅旧居等,都是一间间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屋子。一代先辈,以此为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将革命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直至解放全中国,不能不说是神奇而伟大的。导游向我们讲述了毛泽东历经两次危难都化险为夷的故事,说当地人传说毛主席在此地驰骋战场却不开一枪,子弹炮弹都伤不到他,他的下巴是四十才长痣,意为“中年得志”……据说,那时的当地百姓将毛泽东敬称为“神”。而今,来井冈山的游客,很多人会“请”伟人像带回家里,或放爱车里以保佑安康,同时,也是激励心志……

  大概是教师职业使然,我对这里的“读书石”产生了兴趣。初看它极其普通,不方正也不平整,仅能容下一人就坐。旁边是一棵落光了叶子的树,枝干遒劲,于寒冬中显得既苍古又从容,似乎每一根都蕴含着一股力量。遥想当年毛泽东同志在此阅读的场景,我的思维穿越了时空:在那艰难困苦的战争岁月,在那战火纷飞硝烟的日子,毛泽东静坐于这方石上,迎着晨曦,伴着夜幕,读书看报、批阅文件,或者思考作战部署……毛泽东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他曾说:“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因此,哪怕在最为艰苦紧张的革命战争环境中,他也不忘读书。我想,他老人家的书生智慧一定被“读书石”世世代代地镌刻在每一条纹理中……我悄悄地在上面坐了坐,希望警醒自己时时处处多读书多思考。

  当我站立在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对着那一万多个雕刻在石壁上的名字,对着那一块代表着两万多名先烈的无名碑,禁不住心潮澎湃……我无法忘记纪念堂上那一方设计成蓝天星空一样的屋顶。是呀,那一位位烈士不正是镶嵌在祖国天空的一颗颗星星吗?他们将永远闪烁着璀璨的光辉,引领着一代代中国人前进,前进,前进进!

  耗资上亿元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更是气度不凡,庄严肃穆。博物馆分上下两层,共六个展厅,全部运用了声、光、电等各种现代化手段,声画并茂,表现的历史场面和人物栩栩如生,撼人心魄。走出博物馆,冬日暖阳明媚照耀着大地,井冈山笼罩在一片蓬勃的光辉之中……

标签:原创 责任编辑: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