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兴地区的农村,自家酿制的米酒、白酒、高粱酒等美酒往往是春节期间宴请亲朋好友的佳品之一。最近在王店镇,不少民间酿酒师又开启了一年一度的酿酒之旅,酿酒师傅们凭着或家传、或自己钻研的好手艺,让浓浓的酒香飘出村子,老远都能闻到。
“现在正在蒸高粱,蒸熟以后放在缸里发酵50天,再烧,然后放在缸里沉淀。”建林村聚宝湾村民孙凤英俨然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每年从立冬开始,她就特别忙碌。要去她家非常容易,走进聚宝湾,循着空气中弥漫的酒香就能准确找到。
记者看到,孙凤英在自家的院子里将洗干净的高粱加上水,放进蒸屉再塞入蒸箱,一锅17.5公斤重的原料需要蒸一小时,再焖一小时。接着,将蒸熟后的高粱拌上酒糟,存放在酒缸里。根据经验,酒缸的口子上还要扎上尼龙膜,然后就进入漫长的等待发酵时间。她告诉记者,整个酿酒流程从立冬开始算,要历时两个月左右,新酒正好在春节前夕可以出缸。
在建林村,孙家酿酒已经有近80年的时间。孙凤英父亲年轻时就从事民间酿酒生意,由于采取的是古法酿制,没有添加物,味道纯正可口。这里的村民都知道,孙家酿制的米酒和白酒都很好喝。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根本不需要吆喝,就会有村民络绎不绝地来上门拜访,让孙凤英帮着加工酿酒。她告诉记者,每50公斤粮食大约可以酿20公斤美酒,今年村民们叫她帮忙加工的糯米、高粱等粮食有10000公斤,可产出4000公斤美酒。
在王店镇的大街小巷有很多小有名气的民间酿酒师,八联村村民费原子也是其中的一位。他平时就喜欢钻研酿酒工艺,也掌握了一定的“核心技术”。例如,浸米的标准是让水位高出米大约20厘米,春冬季节浸泡三天,夏秋季节浸泡一到两天;蒸饭要熟而不烂,淋水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拌好酒药的糯米入缸后还要“搭窝”,意思是将糯米排成倒扣的喇叭形便于透气……这些都是多年经验的积累,酿酒师们都会毫不吝啬地分享给大家。
在酿酒过程中,最让人头痛的是温度控制。民间酿酒师们普遍认为,酿米酒室温15℃到20℃为最佳,水缸内的温度35℃最佳,但不能超过40℃,否则米酒会变酸。为了酿出好喝的酒,很多酿酒师都不惜血本。费原子自退休后就开始琢磨酿酒工艺,先后投入几万元用于购买设备。在这些民间酿酒师看来,能赚多少钱并不重要,自家新酿的美酒能为左邻右舍增添过年气氛才是最值得高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