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味记
图为清代《闻湖志稿》对闻川美食的描述
闻川是王江泾镇古时的名称。闻川多美食,这在许多古籍中已有记述。公泰和栗酥、王江泾青鱼干,如今已是路人皆知的地方传统美食,这里就单表三样平常不甚见到甚至已经消失的闻川美食。
“银鱼豆腐”这道美食,至今还在闻川一些老人的口中念叨,这道菜以前只有长虹桥边才有。建于明万历年间的长虹桥,古代时,桥下的水质清澈,每年清明期间为银鱼的繁殖旺季,桥下运河中便盛产一种银鱼。这种银鱼身体细长,银白色,微透明,肉嫩鲜美,营养丰富。据清宣统唐佩金《闻湖志稿》载:“银鱼,在长虹桥畔,数尺水,金眼银鳞者佳。”古时就有银鱼炒蛋、银鱼烧豆腐羹和银鱼豆瓣汤等菜品,鲜美可口。明代大诗人朱国祚曾为长虹桥下的银鱼菜肴作诗一首:“阿侬爱泊闻湖(旧指王江泾)浔,闻湖银鱼二尺针。越盐蜀姜为郎煮,不泊回船到夜深。”清代诗人迮鹤寿也曾作诗:“日晚良朋至,呼童市酒沽。老渔拖网卖,风味故乡无。”新中国成立后,长虹桥西堍曾有家小饭店,据一位久住此地的陈姓大妈告诉我,店主叫“柏林”(音),这家饭店就以“银鱼豆腐”这道菜肴而出名。“柏林”烧制银鱼豆腐时,先将菜油将方块豆腐煎熟,然后将银鱼倒入油锅;银鱼一遇热烫的油锅,于是纷纷钻入豆腐块中。这样一来,一道鲜美的“银鱼豆腐”便做成了。这道菜价钱也不贵,经济实惠,食客用来过老酒最佳。可惜近数十年来,长虹桥下的水质受到污染,银鱼也基本绝迹,这家“柏林”开的小饭店早就关闭,“柏林”也已过世,“银鱼豆腐”这道佐餐佳肴只能出现在老食客们的记忆里了。
油馓子也是历史上闻川一带的美食,相传还和乾隆皇帝有点关系呢。自古以来,王江泾农村有个传统习俗,那就是每年的端午节除了裹粽子外,还必须做油馓子,而且油馓子是端午节上门做客的重要礼物。做油馓子需要碾米、揉粉、开油锅,糯米、梗米的比例要调好,作发酵的酒量要精确,油温要恰到好处,否则油馓子会变硬,不松脆。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谷部》中对油馓子有所描述:“(油馓子)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牵索纽捻成环钏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王江泾有一民间传说,说的是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从苏州沿京杭大运河路过王江泾,猛然间一股香气不绝如缕,令人馋涎欲滴。于是乾隆皇帝微服上岸,走到散发出香气的尼姑庵斋房。一看,原来是几个师姑正在制作油馓子。乾隆皇帝与一年轻貌美的师姑相谈甚欢。离别时,这位师姑就拿刚出锅的油馓子赠与乾隆皇帝,相约以后乾隆帝再来时闻香寻美人。故事传开后,王江泾家家都做油馓子,冀望乾隆皇帝来找。可乾隆帝再也找不到那位美丽的师姑,当地做油馓子的习俗倒是年复一年地传承下来。
孙家麻雀笃咸菜也是一道名菜。用麻雀(黄雀)做主要食材,这在如今可是不允许了,因为有明文规定麻雀乃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古时可没有这样的禁令。《闻湖志稿》载:“黄雀,产于陶庄马疃等处,独肥,稻熟时,乡人于月暗夜,张网以捕。本镇孙家馆煮法最为得味,远近争购。”在王江泾一带,以前用麻雀做食材、烧煮最好的莫过于孙家菜馆了。这家菜馆将购得的大量麻雀拔毛开膛洗净后,将其与雪菜一起焖烧,加些酱油、盐、水、黄酒、赤砂糖之类,文火煮上数个小时,才端于餐桌上。色香味俱佳之孙家麻雀笃(焖)咸菜,令食客胃口大开。如今这道菜已难见踪影。
至于闻川其他如燕来笋、菜花鲈等,可能现在也只能在文字中欣赏品味了,尤其是菜花鲈。“菜花时有鱼,名土,附其形如鲈,俗称菜花,味极鲜美。”(《闻湖志稿》)清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曾任内阁大学士兼礼部侍郎的钱载(嘉兴秀水人),曾作《过闻湖食菜花鱼》一诗:“一湖南北两湖长,水网牵还岓网张。燕子飞来山笋出,菜花鱼上菜花黄。”吾辈尚未有此口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