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方是中医里丸、散、膏、丹、酒、露、汤、锭八种剂型之一,膏方历史悠久,起于汉唐,是具有极高营养滋补和治疗预防综合作用的剂型。这张照片(见右上图)中呈现的是一笺手书的膏方,但给我们的感觉更像一幅书法作品。从书法角度看:此方章法合理,方末未署名,可钤有名章,对角“陆”字下钤长方形章“静观”,作为押角印;书者用笔苍劲沉稳,幼功甚深,字体出自馆阁体,而改以行书显现。且其医案行文颇有书卷气。这笺医、书、文兼精的处方,出自民国嘉兴一代名医、人称“朱一贴”的朱斐君之手。
朱斐君,名点文,号玉育,以字行,1893年出生于嘉兴栖真。祖辈务农,后以酿酒为业。和大多数殷实乡绅子弟一样,朱斐君启蒙后,即学“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以应科举考试,期望求得功名,能光宗耀祖。朱斐君天资颖敏,读书能一目十行,是同窗中的佼佼者,进仕之途,一片坦荡。可15岁那年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朱斐君的人生。是年,其父忽得疾病,危在旦夕,经他的舅舅嘉兴名医胡少墀诊治并投以良剂,而得以痊愈。由此朱斐君顿悟,医术足以济世,遂求母亲带他至舅舅家学医。跟着舅舅学医四年,朱斐君遍阅舅舅的秘方藏本,悉心研讨,由于朱斐君资质聪敏,领悟快捷,尽得舅舅的真传。舅舅对他也赞赏有加,曾经说过:“传我道者,非点文莫属。”
19岁那年,朱斐君出师离开舅舅,最初在栖真陈家坝朱家港开设诊所应诊,因治病有神效,不久即名噪遐迩,里人都称其为“小先生”。两年后,朱斐君刚及弱冠之年,应禾城耆老盛萍旨(书法家,光绪十二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山西夏县知县,江苏侯补道)、金蓉镜(文人画画家,光绪十五年进士,历官湖南郴州、靖州直隶州知州、永州府知县)之邀,把诊所迁到城北芦席汇28号。朱斐君熟于六经辨证,精于望诊,擅长诊疗时病(又称“时令病”,指一些季节性疾病),他用药清灵,处方以简单、实效为要则,不拘一家之言,不受“经方”、“时方”之争的局限,认定“疗效是医家的第一标式”。朱斐君亦善于内科杂病的诊疗。所以,到嘉兴后,随着开业时间的增长,朱斐君的诊疗水平愈加精湛,通常一帖药就能药到病除,求诊者趾踵相接,声誉日隆。到后来在浙北,他的本名被“朱一帖”替代了。
极高的素养使朱斐君遇事以和为先,交友必诚,他宅心仁慈,每逢善举都解囊相助。出名后,他的诊疗费是相当高的,但遇到穷困的病家,他不但不收诊疗费,还出钱为他们撮药。1933年2月,广东惠州籍中共早期党员罗俊,被国民政府从上海移押至嘉兴监狱,由于参加绝食,发高烧,病情危急。朱斐君受朋友、曾任上海南市电话局局长陶菊如的嘱托,到监狱为其施诊,使其转危为安。
抗战爆发后,朱斐君携全家到湖州菱湖乡下避难,后来,返回嘉兴杨安墩(现油车港杨溪村)乡下行医。因日军经常来搔扰,遂经江苏黎里至上海法租界避难,并开设诊所行医。抗战时,好几位嘉兴名医都在上海行医,能在上海滩站稳脚根的只有三位:桐乡乌镇人张艺成,以及陈仲楠和朱斐君。
抗战结束后朱斐君回嘉兴,继续在芦席汇行医。1949年前,嘉兴城中名医出诊是要坐轿子的,但有资格坐轿子的医生屈指可数,仅陈仲楠中医、李子牧医师等数位。朱斐君经常出诊,而且经常到各乡镇出诊,因为要赶时间,所以他购买了一艘汽艇,坐汽艇出诊。朱斐君每天上午9时至12时在诊所门诊,午后不论远近,城区乡镇均可出诊,他的诊所装有长途直达电话,可以预约或叫急诊。
朱斐君尊为民国禾城一代名医,想投他门下学医者众多。朱斐君也乐意扶持后辈,把自己的医术传授给学生,他的入门弟子达百余人,遍及江、浙两省,弟子之众,无人匹敌。而他教授学生也有独到之处,初学者,他聘请教国学的先生,教他们典籍,一年后,才能跟着他侍诊。所以他的门人,名医不少,有嘉兴的朱春庐、海盐的张谋善、上海的周文哉等,达数十人,他们的再传弟子中,同样人才不绝。
朱斐君曾任嘉兴中医公会主任委员、国医馆馆长。1933年,朱斐君在烟雨楼举行“行医二十周年”纪念会,盛况空前,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年秋,他筹组紫阳医舍,出版《紫阳医舍月刊》,至抗战前夕停刊。著有《紫阳医案》数卷,但未能付印。
1954年才过元宵节,是日上午,朱斐君刚开门应诊,诊所走进三位上海军管会的军人。亮明身份后,他们向朱斐君询问有关上海帮会的事,气氛相对严肃,边问边做笔录,历时近两小时才离去。军管会的人走后,朱斐君一时回不过神来。抗战时,在上海开诊所,或多或少和上海的各帮会有瓜葛,所以他情绪低落,有些不知所措,下午破例没有出诊。他诊所的门第二天也没有开启。坊间传言,是夜,朱斐君喝了酒,并吸食过量鸦片烟而猝死(朱斐君旧时沾染上吸鸦片烟,1949年后,参加政府组织的戒烟活动,戒了鸦片烟,但家中极可能留有鸦片烟)。嘉兴一代名医就此凋零,享年6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