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人物秀  >  人文轶事
陶葆霖捐书
2017年8月7日 09:52 来源:嘉兴日报

  说起捐书,如今的嘉兴人耳熟能详。每年都有许多嘉兴市民自发为贫困学生捐出自己心爱的书籍,有的甚至将书捐至四川、贵州等贫困地区的学校,为那里素不相识的孩子点亮一盏心灵的明灯。其实捐书的风气,在嘉兴由来已久。清光绪三十年(1904),嘉兴士绅、王江泾人陶葆霖会同金蓉镜一起捐书,并筹集款项,热心建起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嘉郡图书馆一事,尚鲜为人知。

  二十世纪初,嘉兴府学堂甚少,更没有一家公共图书馆,这于开发民智极为不利。此时,受到“新学”思想的冲击,清朝廷要求各地建学堂和图书馆。可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民不聊生,尽管府衙、县衙动足了脑筋,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办起了新式学校——嘉兴府学堂和秀水县学堂等,但建办嘉兴府图书馆的事却还有一定困难。那时,嘉兴的私家藏书蔚成风气,有一些藏书的名家、名楼。作为建办秀水县学堂的发起人和募捐人,陶葆霖看到知府建办图书馆有困难,就找好友金蓉镜合计,利用清同治、光绪年间,嘉兴知府许瑶光在主持编修《嘉兴府志》时,存放于鸳湖书院(今市区中山东路百福弄边)的大量典籍修志资料,并捐出自己的藏书,建立起了嘉兴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图书馆。

  那么,陶葆霖又是何许人?

  陶葆霖(1870—1920),字惺存,为清光绪年间南洋大臣、两广总督陶模的小儿子。陶模是嘉兴王江泾陶家浜人,清同治七年(1868)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初任甘肃文县、皋兰知县,光绪元年(1875)冬任秦州知州。十年署甘肃按察使,次年擢直隶按察使。十四年迁陕西布政使,护理陕西巡抚。十七年迁新疆巡抚,后署陕甘总督。二十六年调两广总督。陶模刻苦读书,为官清正,为开发边疆、增强民族团结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陶模一生著述丰富,有《陶勤肃公奏议遗稿》十二卷、《养树山房遗稿》两卷等。为了写作参考,陶模也在家中存留了一定数量的书籍,再加上陶葆霖自己也购置了一些图书,陶家藏书颇丰。于是,陶葆霖将捐书以建嘉兴府郡图书馆的想法和他的挚友金蓉镜商量,哪知一拍即合。

  金蓉镜(1855—1929),嘉兴人,字学范,号殿臣,晚号香严居士。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历官湖南郴州、靖州直隶州知州、永州府知县等。后因辛亥革命爆发,辞官而回到故乡嘉兴隐居。他同时也是晚清著名的书画家、收藏家,藏书颇丰。金蓉镜决定捐出一部分藏书,共同促成这件造福桑梓的事。

  话到此处,不得不说一说湖州南浔镇刘承干这个人。刘承干是清乾隆重臣刘墉之孙,曾中过秀才,在南浔富甲一方,同时又是一名嗜书如命的藏书家。相传其鼎盛时期的藏书量有数十万册,后虽经兵火战乱,但藏书量还是十分可观,仅在南浔小莲庄鹧鸪溪畔建成藏书楼收藏古籍就达十余万册。后刘承干以宣统所赐藏书楼之名而命名为嘉业堂藏书楼。其时,陶葆霖、金蓉镜等人准备捐书建立嘉郡图书馆一事,被远在南浔的刘承干知晓,他也迫切要求捐书,为嘉兴建一座图书馆出力。

  在陶葆霖、金蓉镜等热心公益事业的士绅捐书捐款行为的感召下,嘉兴一府七县的士绅、藏书家纷纷捐书集款,使嘉郡图书馆馆藏图书迅速达到两万册左右,且都是线装图书。

  清光绪三十年(1904),在原鸳湖书院藏书的基础上,由陶葆霖、金蓉镜、刘承干等人的捐书集款,借用秀水县学堂(今市区少年路中段)校舍的嘉郡图书馆正式成立。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

  如今,一百一十二年过去了,嘉兴市图书馆已成为嘉兴市民和众多新居民的心仪之地,也成为嘉兴市迈向文化强市的标志之一,仅古籍藏书就达10万余册,善本一万余册,成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标签:人物 责任编辑:平彩娟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