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王江泾镇古时别称闻川,为明清时嘉兴府秀水县四大镇(王江泾、新塍、陡门、濮院)之一。古时,闻川人杰地灵,当地人聪颖好学,曾经出了许多进士。据史料不完全记载,闻川考中进士的近百人。仅宋代,在开创王江泾建镇历史的闻人氏家族中,就出了25名进士。(黄山书社《嘉兴历代进士研究》)
王江泾镇有记载的279位名人,多为进士出身或赐进士出身。一个乡镇能出这么多进士,在当时的嘉兴府乃至浙江省都是罕见的。
考取进士“金榜题名”,是古时读书人十年寒窗梦寐以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寒门才俊晋身仕途、一展才华的跳板。
一方水土,一方人才。闻川进士如此之多,和王江泾经济发达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王江泾镇地处浙江和江苏交界地带,自宋代开始,这里丝织业从兴起到壮大,进而成为江南的一个丝绸纺织重镇。明中叶,王江泾的丝绸品种繁多,其中,“红纱小布”驰名国内。历史学家谈迁在《北游录》中称王江泾“衣被天下”。全镇“南尽秀水县界,北据吴江县。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明万历《秀水县志》)
清乾嘉年间,全国各地前来王江泾贩销丝绸产品的客户更多,“清乾嘉之际,烟火万家。其民都织缯为业,日出千匹,衣被数州郡。”(清唐佩金《闻川缀旧诗》)
王江泾镇的丝织品被贩至汉口、南京、开封等地,镇内的浔阳桥下停满了来自汉口的运货船只。清代著名诗人宋景和看到这经济繁荣景象,写下《浔阳桥题咏》,“春水桃花浪拍天,浔阳古渡柳含烟。蒲帆幅幅随风卸,桥外新回汉口船。”(清代《闻川泛棹集》)
丝绸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王江泾地域文化蓬勃发展,丰富了闻川文化的内涵,为造就近百名进士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王江泾的进士多出自当地名门望族,这些外迁至王江泾的名门望族,素有读书治学和习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宋以前,有闻人氏尚书大户从山东迁居王江泾,置田开店,使王江泾逐渐繁荣,王江泾因此又名闻川。闻人家族世代喜爱读书,为官者甚多,历朝历代共出了25名进士。其中闻人阜民于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中进士,官至婺州(今江西婺州市)通判;闻人茂德年少时曾因家贫,在王江泾镇开了一家豆腐羹店,但他发奋读书,于宋隆兴元年(1163)考中进士,担任进贤县(今属江西南昌市)知县。
王江泾的陶氏家族也是出进士较多的望族。据清光绪《嘉兴府志》载,南宋初年,原籍江西浔阳(今江西九江)的宋将仕郎陶观随宋高宗赵构南渡,定居双桥乡金桥(今王江泾镇金桥村)。元初,为抵抗金兵的侵略,陶观后第五代、宋将仕郎陶菊隐组织民军,在金桥一带和金兵激战,后隐居王江泾雁湖,后代迁居王江泾镇区,成为闻川名门望族。陶观后第十三代的陶煦,于明弘治三年(1490)高中进士,官至福建副使,其族弟陶俨在明正德九年(1514)中进士,曾任阳信县(今属山东省滨州市)知县、云南道御史、河南副使。陶俨的大儿子陶谟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中进士,任官建德知县、莆田知县、四川道御史、大理左丞。陶俨父子都考取进士,均从知县提拔为御史,都居住在王江泾南市(今王江泾镇浔阳桥畔),古时当官都要身穿绣着飞禽走兽以区分官位品级的补服(官服),因此乡人称陶俨、陶谟居住宅园为“父子绣衣第”。“父子绣衣第在王江泾南市。为明副使陶俨、大理丞陶谟所居,门前小浜旧产五色螺。”(清光绪《嘉兴府志》)居住在王江泾镇陶家浜的陶模,清同治七年(1868)进士,后改翰林院庶吉士。从担任甘肃文县知县开始,为官清正,爱民如子,后逐步升迁,先后任知州、按察使、布政使、巡抚等职,直至担任两广总督。他也是王江泾进士中为官职位最高的一位。
明嘉靖年间,秀水县思贤乡田禾浜必暑圩(今秀洲区王江泾镇田乐村)的国学生、著名诗人卜宗洛有四个儿子,其中卜大同、卜大有、卜大顺等三个儿子都先后考中进士,为官出仕,一门“兄弟三进士”成为当时嘉兴府、秀水县美谈。可以想见,短短几年中,府县衙门三次敲锣打鼓地前来卜家报喜讯,这在当地是何等的荣耀!“在市泾港之北昭一庄必暑圩,明卜大同、卜大有、卜大顺兄弟三进士,有进士坊和藏书阁。”(清宣统《闻川志稿》)
明清时期,长溪(今王江泾镇南汇)有元代迁居而来的沈氏耕读望族。其中沈谧为明嘉靖己丑(1529)进士;沈启源是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沈自邠为万历五年(1577)进士。沈氏家族为长溪具有代表性的名门望族,人称“长溪沈氏”。据《明代浙江进士研究》载,“三世进士”在全国有60例,其中浙江14例,其中1例就是长溪沈氏家族。
古时闻川进士如此之多,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闻川办学蔚然成风。据清光绪《嘉兴府志》载,宋朝时,政府就拨置学田500亩,做王江泾一带学堂的办学经费。明代,朝廷规定“科举必由学校”(《明史·选举》)开始,明太祖时,曾诏令郡县皆立学校。后,嘉兴府设置了嘉兴府学,嘉兴县、秀水县均设置了县学。明嘉靖十六年(1537),王江泾籍的湖广参议沈谧、嘉兴府太守盛周建起了闻湖书院(今王江泾镇梅家荡)。许多欲考功名的学生聚在此处,聆听讲学,太守盛周还亲自为学生讲学。“(闻湖书院)祀王阳明,集四方学者,讲肄不倦。”(清光绪《嘉兴府志》)当地还有雁湖书院、竹林书院、闻溪学堂、泾南学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