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人物秀 > 人文轶事
“请命两行血泪为”
2017年3月24日 10:00 来源: 嘉兴日报 王金生

  ※历史吧  

  王江泾镇西市河之上原有一座石桥——会源桥。明嘉靖年间,在会源桥的东南角上有一座气势宏伟的大宅院,当地人称“王家大宅院”。宅院大门两侧的柱子上写有一副楹联——“一炷清香向晴空,请命两行血泪为”,这是当时庐州百姓送给这座宅院主人,即庐州知府王俸的。

  庐州百姓为何赠此楹联?其中又暗寓着怎样的故事?这要从王俸出任庐州知府的第一年说起。

  王俸(1534—?),字廉甫,号会泉,嘉兴府秀水县王江泾镇人氏,嘉靖壬戌(1562)进士,授兵部主事。后因才华出众,被选为两广随军赞画(负责军中上情下达、下情上传)。不久,又因积劳有功,擢升为兵部郎中。在任职兵部郎中之时,适逢与朝中官员私下议论“马市”一事,冒犯了嘉靖皇帝,被贬出朝廷出任永州知府。在任期间,因丁忧而返归故里。丁忧结束后,被朝廷任命为庐州知府。

  那一年,恰值庐州等地发生大旱灾。王俸在接到朝廷命令后,星夜赶往庐州赴任。到达庐州地界时,枯涸的河床、干裂的黄土、成片的槁禾,令初为庐州父母官的王俸心如刀绞。他即刻命令手下的大小官员与当地的百姓一起抗旱救灾。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烘逼着在田头地脚忙碌着的官民们,一张张脸被太阳烤得通红,大汗淋漓。受限于当时的认知,王俸无奈之下也把希望寄托在了向神灵求雨之上。炎炎烈日之下,王俸带着大小官员,手持一把把槁禾,一步一叩地来到了祭坛前。官袍与裤子均被磨破,膝盖与额头渗着丝丝血迹,台阶上一个个血印在阳光下很是醒目。那之后,一场瓢泼大雨从天而降,整个庐州府的百姓都在暴雨中欢呼雀跃。

  事后,庐州百姓就给王俸送去了那一幅楹联。当王俸任满离开庐州时,送行的老百姓几乎空巢而出。后来,为永远记住这位为民谋福的父母官,庐州百姓又集资给王俸建了一所祠堂,即“王公祠”。据《合肥县志·祠祀志》载:“王公祠,在十字街子胥台西,祀明知府王俸,后废。乾隆三十年,公孙王起凤重建。”

  据清末民初学者唐佩金《闻湖志稿》记载,王俸为诗人王周之子。王周,字宗文,一字存朴,号质斋,自小以高才生著称,以善文章名州郡间,后却屡试不第。心灰意冷的王周,备尝科考的艰辛后筑室雁湖之上,自呼“雁湖钓叟”,并揭其庐曰:“敝庐庇风雨,居之自安;薄田膳饘粥,用之不尽”。生平著有《雁湖钓叟自在吟》9卷,而其中的《雁湖八景图》最为脍炙人口,至今流传于本地。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冲淡的诗人,吟诗之余却时刻不忘督促儿子勤学奋进,一再告诫他长大后要为民做实事、谋福祉。在王周的不断鞭策之下,王俸不但实现了父亲年轻时的梦想,而且始终牢记着、践行着父亲的告诫,并影响着身边其他的人。

  再说王俸离开庐州后,被朝廷提拔为山东副使,后又转为湖广右参政,提督太和山,后又改为江西参政。在擢升湖广道御史时,王俸并没有前去赴任,却以疾乞归故里,开始过恬淡的小镇生活,并被本地百姓荐为乡贤。那副楹联,则一直被悬挂在大门两侧的柱子上。

标签:人文 责任编辑: 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