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长虹桥  >  原创作品
村上的尼姑庵
2017年6月30日 09:43 来源:嘉兴日报 吴顺荣

  村南的文汇里,以前有一座尼姑庵。虽离我家近在咫尺,但并不清楚庵名叫什么,一直以来都叫它师姑庵,连它的所在地也叫师姑庵地。直到今年王江泾镇编写镇志,经多方查考,原来它叫德胜庵,真是个好名字,有德才能胜。

  尼姑庵南边的那条小河叫文汇港,那时的河水很清,清得可以看得见水底摆动的水草;水流很急,河对岸,常有人在河埠头用“张网”捕捉到太湖银鱼。庵门前有一座淌水河桥,整齐的条石从岸上一直铺到水里。这座水乡典型的亲水河埠,既是停泊香船的码头,也是尼姑们提水、洗刷的所在。庵的东面是田东荡,百多户人家自北向南依水而居。庵的北边和西边,是一片广阔的田野,田野里有四季变换的美丽图画。庵外是一片坟地,那里埋葬着许多先人,我的母亲也葬在那儿。坟地上有几株古老的柏树,一年四季都是郁郁葱葱的。每当逢年过节家里需要柏枝时,父亲就差我去那儿采摘,我得爬上树去才能拗几片下来。每年孟秋时节,坟地上开满了彼岸花,我们叫它蟑螂花。花开得十分艳丽,红红的花瓣卷曲着,而针一样的花蕊向四处放射着,犹如一根根彩色的丝线,煞是好看。长长的淡绿色花茎,上面没有一片叶子。小时候什么也不懂,只觉得这花有点稀奇古怪,不知它为什么只开花,不长叶子;为什么它们只开在此地而不开在别处。后来才知道,彼岸花为石蒜科,属多年生球根花卉。是传说中自愿投入地狱的花朵,它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开无叶,叶生无花,花叶永不相见。它开在黄泉路上,能唤起死者生前的记忆,它会给离开人界的魂们指引前程和心理安慰。如果真是那样,那么,这片坟地上的逝者,包括我那英年早逝的母亲,或许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有那么多彼岸花的指引和安慰,在那边至少不会迷路和悲伤。

  据村里有点年纪的人说,尼姑庵已有几百年历史了,以前有四五个尼姑在此诵经、种菜、修持。庵舍是砖木结构、飞檐、盖瓦顶,属南方庙宇建筑风格。庵内有一天井,天井的水池中养有灵龟数十只,庵中有观音菩萨等许多佛像,正殿两侧是尼姑们的寝室和膳房。当时这里善男信女云集,庵内香火不断,每天都能听到尼姑诵经时传出的晨钟暮鼓之音,后来逐渐走向破败。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和几个小伙伴曾壮着胆子进过庵堂。庵堂深深,从红墙斑驳的庵门里进去,中间有一条卵石铺就的小径,小径由于终年少见阳光,上面爬满了青苔。脚踩在上面,会踩出水来,不小心还会打滑。前殿、后殿佛坛上的大小佛像和泥雕木塑的菩萨,一个也不见了,不知他们都去了哪里。地上一片狼藉,梁上挂满灰尘,没有了香火,有的只是刺鼻的霉味。庵内原本守着孤灯冷火的两个尼姑,据说有一天外出化缘,就一直没再回来。屋高院深,走到哪里都感到背脊上一阵阵发凉。一到晚上,更是阴森森地一派恐怖。

  村上早已破除迷信,村西的圆明寺已被拆除,寺基成为一片菜地。村中的唐庵算是幸运的,解放初期成为村上的学堂,叫青龙小学,有三十来个孩子曾在那里念书,我是其中的一个,一直读到一九五五年七月初小毕业。而这尼姑庵的遭遇最为不幸,“大跃进”年代,一度成了生产队的牛棚,三头大水牛在前殿里早出晚归,本来的佛门净地,成了牛粪堆积之地,牛虻狂飞乱舞之地。

  一九六四年我去部队当兵,一别六载。待我退伍回来时,尼姑庵连同唐庵已给“革命”的洪流冲塌,几家村民在庵基上盖上了新房。最可惜的是,唐庵内那些刻满碑文的一排石碑和尼姑庵外那些森森古木,都已不知去向。旧时的记忆化作了一道炊烟随风飘散。

标签:原创 责任编辑: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