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长虹桥  >  原创作品
望蚕讯
2017年5月26日 09:48 来源:嘉兴日报 朱娟清

  ※蚕桑记

  秧凳、箬笠、拔秧伞,枇杷、粽子、灰鸭蛋。

  黄鱼、鲜肉、鳓鲞篮,软糕、包子,挑一担。

  浏览网页时,无意间看到了这一则《望蚕讯民谣》。启齿朗读,每一个字音渐渐组合成了一块“回音壁”,刹那间唤醒了我儿时的记忆。

  从小,我生活在蚕桑之乡。每年的五月底和六月初,蚕宝宝上山后,农村里就有一小段相对空暇的时间。于是,一年一度的望蚕讯习俗也就隆重上演了。

  在我的小村,不是每户人家都要望蚕讯的。如果是女儿出嫁后的第一年,那么娘家人就要去望蚕讯。

  按照习俗,娘家人需要准备很多东西:一腿猪肉,一条鲤鱼,一只公鸡,60只软糕、包子、粽子和灰鸭蛋,一只拔秧凳,一把黄油布拔秧伞,还有些水果等。

  这些东西拿到女婿家后,得先祭祀蚕花菩萨,表示祈福慰问,更预祝蚕茧有个好收成。然后,公婆会将软糕、包子、粽子和咸鸭蛋分给村里的每户人家。这是同喜同乐的“面子工程”,所以娘家为了给足女儿争面子,都是认真操办,丝毫不马虎。

  至于拔秧凳和油布伞,是娘家人给女儿在农忙的“双枪”中干农活用的。这也意味着身为人妇的女儿,要在婆家勤于劳作,兴旺夫家,努力做个好媳妇。

  礼尚往来向来是中国的好传统,望蚕讯亦是如此。过个一两日,男方家也会买了相似的食物(一腿猪肉,一条鲤鱼,一只公鸡,60只软糕、包子、粽子、咸鸭蛋、水果等),由女婿挑着担子,陪着新媳妇一起到岳父母家还礼——请神祭祀。岳母也会给村里的人家一一分送软糕、包子什么的。

  细细回忆,小时候的每年,几乎都能吃到村里人送来的望蚕讯食物。

  那粽子,系了红线,放了红枣,吃起来糯糯的,甜甜的。那软糕和包子有肉馅的,也有豆沙馅的。在小时候的味蕾上,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深刻的印象还有“毛脚女婿”望蚕讯时,那句被改编过的童谣——“软糕包子灰鸭蛋,wu ji la(意思:乌龟家)儿子挑一担”。这是小村里流传下来的,小孩和大人都是这样说的。我们只觉有趣,至于为什么无端端地损那个挑担的年轻人不得而知。

  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小伙伴在野外割羊草时,看到一个望蚕讯的年轻人走过,“恶作剧大王”荣就在后面喊起了这句调侃的童谣。他读书不识几个大字,已经10岁,但是连留两级还在一年级班里。不过,这句童谣说得响亮又押韵,一遍连一遍,顺溜极了。那人是邻村的,我们小孩并不认识,更别说有仇了。我猜想,一定是嘴馋,想着那担子里的美食,嫉妒别人有好吃的吧。

  年轻人听见了,会转过头来瞪瞪眼睛,吓唬吓唬小屁孩荣。然而,待他一转身,背后又响起了“软糕包子灰鸭蛋,wu ji la儿子挑一担”的声音。我们一行小伙伴,则在旁侧哈哈嬉笑,大力给荣加油助威。有的意犹未尽,也扯着嗓子和荣一起喊着,直到挑担人的身影消失在远处的拐弯口。

  那些日子,村里的胖妞最是快活,小脸蛋儿总是开着花儿一样。可不,她有两个姐姐,一个刚出嫁,一个刚找到毛脚女婿。两个姐夫两担好吃的,我们羡慕得真想做她的小弟小妹呢。

  周末回乡,帮助母亲采桑喂蚕,偶然记起便好奇地问:“如今的村里,还有望蚕讯的习俗吗?”

  母亲笑着说:“一些人家还沿袭着。不过,现在都是车子来去,也就看不到‘软糕包子灰鸭蛋,wu ji la儿子挑一担’喽”。

标签:原创 责任编辑: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