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长虹桥  >  原创作品
日历
2017年4月14日 16:13 来源:嘉兴日报 徐如松

  我说的日历,指的是小时候农村家家户户挂在厢房墙上的日历本,俗称“阳历簿子”。这种日历大小如《新华字典》,封面一般都呈红黄色,透出浓浓的喜庆色彩,里面就是365张日历,一日一张,星期六绿色,星期日红色,其他都是黑色。

  日历的上端用扁扁的洋铅皮与后面的衬垫装订在一起,组成一本完整的阳历簿子。衬垫其实就是一张彩色硬板纸,状如A4纸,上面印有胖娃娃抱鲤鱼、杭州钱江大桥、六和塔之类的吉祥图案。每年底,供销社文具部就开始出售日历和衬垫了。因为这两样东西可以拆分了买,所以农家的衬垫都不会像日历一样一年一换。我小的时候,发现很多人家的日历衬垫都成了家庭的记事本,写着“几月几日捉小猪”“某号轮到拖拉机手吃饭”等。也有的人家将衬垫当成针线包的线板,女主人把缝衣针插在衬垫上,既便捷,又安全。更多的记事都写在一张一张的日历上,比如下个月某日要到亲戚家吃上梁酒,当家人就叫正在上学的孩子在这页上写上一句话。要是家里没人会写字,主人干脆就将这一页折个角,颇有结绳记事的意思。

  大多数人家的日历,每天撕下一张,随着时光扔去,我家的日历却幸运得多。父亲是大队会计,他深谙废物再用的道理,精心将每天日历翻上去,用晾衣服的木夹子夹起来。积攒到一定程度,厚实得快要翻不上去的时候,父亲便将日历的洋铅皮装订卸开,取下这些过期日历,用针线重新串好,做成草稿本。这样的草稿本差不多伴随了我整个小学时光,二十四节气名称也是那时候熟记于心的,也算耳濡目染、熟能生巧。

  当时,除了这种大众化的日历,还有一种袖珍版的“历书”,大小也如《新华字典》。这种历书每月一张,正面是“月历”,背面附录各种各样的百科知识,以春播秋收的农事为主,也有四大名楼、北京十景等人文知识,最后还有几张空白的记事页。我读初中那几年,每年花5分钱买一本,用作自己的“大事记”,也曾写下那时代的“青春懵懂”,可惜这些历书后来都不见了。

  师范毕业那阵,挂历特别风行,各个主题系列的挂历都有。元旦前一个月,送挂历成了有品位的社交礼仪。因为当着班主任的缘故,我总能收到学生家长送来的好几本挂历。这些挂历都用报纸卷起来,由家长带着孩子骑自行车亲自送到我的单人宿舍,既送了礼,也做了家校交流,真可谓一举两得。现在想想,自己的举动是有悖师德的,但当时只觉得家长的挂历是公家发的(每张月历下面都印着“某某公司赠”的字样),而自己正好喜欢,也就顺水推舟了。那些年,我每年都能收到近十本彩色挂历,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小花”——陈冲等当红明星挂在宿舍,再选出一本山水风光挂在办公室,剩下的就做了“二传手”。直到上级颁布“禁挂历令”,我就再也没有收到家长赠送的挂历,自己也没有买过。据说新华书店的挂历生意也做不下去,当年的挂历就积压不少。

  老百姓的生活离不开日历,挂历禁止了,又出来了“简明年历”——一张16开大小的彩纸,印着十二个月的日期。我将它夹在办公桌玻璃台板下,查找周次或者备忘日期,同样方便,只要用红笔将那个日子圈起来即可。那些年,镇上的印刷厂正好成为学校的“共建单位”,他们每年都送来厚厚一沓“年历”,大家尽情拿取,不用分派。年轻读者读了这段文字可能要哑然失笑,但要知道千禧年之前,手机还非常稀有,盘缠日子、计划时间还得依靠日历、年历。

  年前,住在乡下的老父亲要我帮他买一本“阳历簿子”,我惊讶于至今还能买到我小时候的日历。父亲说,农民离不开这种日历,过生活,就是把日历一天天翻过去,这样显得格外踏实、安然。

标签:原创 责任编辑: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