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长虹桥  >  原创作品
一个人的春天
2017年4月7日 08:57 来源:嘉兴日报 简儿

  ※千千情

  从白玉兰开得闹哄哄的一刹那,觉得春天真切地来了。草木的情意,远比人来得热烈。

  春天总教人忍不住生出欢喜之心。想要跑到一处无人的旷野,一个人撒撒野,发发疯;想要去折几枝柳、一束花,掬一缕风的柔情;想要去爱一切可爱的,去拥抱一切可拥抱的;想要去开辟一片新天新地……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有一个声音在吱吱叫。

  每年春天,总要被感冒君缠上,且这感冒症状也很是离奇。有一次,我觉得腿酸,走着走着就想躺到地上去。两条腿实在酸得不行,就像踩在棉花里。我恹恹地来到医院,医生一量体温,惊诧道:四十度,你怎么还能走到医院?我也诧异,说起来,除了腿酸,脑袋不昏,头也不疼,什么症状也没有。

  那个年轻的医生说,要不挂两袋水。我说,没事,配点蒲地蓝吧。蒲地蓝,成分是蒲公英、苦地丁、板蓝根、黄芩,气微香,味甜,微苦,清热解毒。一盒十支,喝了两支,便觉脚酸得没那么厉害了。

  一颗心遂欢喜起来,原来欢喜这么简单。脚酸的人,忽然脚不酸了。病着的人,忽然病好了。沉郁的人生,忽然有了一点色彩。冰封的大地,忽然春暖花开。

  肉体凡胎,生老病死,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有时想,人迟早总有一死,未免会深深地沮丧。记得我在乡下教书时,有一天,有个孩子忽然嚎啕大哭,谁也劝不住。好不容易等她平息一些,问她到底怎么回事。她抽噎道:人原来竟是要死的啊。我一直记得这个孩子悲伤的神情。当我们年幼的时候,并不知人会死,还以为会活到永远。既然要死,那为何还要让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上?

  “风和日丽,令人想要永远活下去。”素来多愁善感、囿于痛苦的我,有一天读到这句话,豁然开朗,灵魂宛如被雨水洗过的树叶。一束光,带来神谕,一颗焦躁不安的心,渐渐安顿、平静的了下来,不再悲伤、忧戚、迷茫、郁郁寡欢。

  诚觉世事皆可欢喜。

  黄昏时去小区楼底下的园子走了一遭。五点三十分,天光仍是亮的。回首看那一轮斜阳,咸蛋黄似的,挂在树梢上,温柔得令人忍不住想要掉眼泪。我痴痴地目送它,渐渐坠入黑黝黝的湖水中。湖畔,伫立着一株红叶李。那一朵红叶李花,教人忘了世上还有忧愁。

  一直记得那个春天的黄昏,我在田埂上骑自行车。我把车骑得像摩托一样,像火箭一样。我想,也许我会骑着自行车到月球上去。

  那时的我,对世界怀着无尽的好奇心。

  我把柳树枝折下来,缠在铁丝上,绿绿的铁环滚啊滚,滚到造船匠的家里。那个造船匠,一直嚷嚷着要造一艘诺亚方舟,可这么多年过去,那些铁钉都快要烂掉了,大船连个影子都没见。那个造船匠,也早已不见踪影。

  只有故乡的大槐树,一座北宋的寺,粮站,步云桥,桥堍底下阿庆嫂的馄饨店,阿四的理发店,茶馆店,金子铺,剪刀铺,唱越剧的老人,依旧还在。

  可是,我的旧时光,它去了哪里?

  那辆凤凰牌自行车,绿绿的铁环,去了哪里?

  我再也回不到少年时、春风里。我只能怅惘地回首,望一眼故乡,望一眼春天。那个孤单的,像云朵一样飘来飘去的小女孩。那个在脖子里挂一把铜钥匙,走起路来叮当叮当作响的小女孩。那个在河滩上捡石子,看着夕阳从青龙湾草坡上掉下去,饱含热泪的小女孩。

  故乡,始终是她情之所牵,梦之所系的地方。哪怕那里的小河、青草、牛羊、炊烟,再也不认识她。哪怕那条蜿蜒如白蛇的小路消失了踪影。哪怕故园的灯盏黯淡,破旧的屋子挂满蛛网与灰尘。哪怕,她的祖母,再也不会伫立在门口,等候她回家。

  似乎只有那一片土地,才是我们一生的眷恋。我们的灵魂,从未远离故乡。它总是随着春风,一年一年回来。回到青青河畔,回到童年,回到昨日,大槐树底下暖融融的春光中。

  十六岁,我提着一只大红色的行李箱,离开故乡。祖母伫立在村口,一直冲我挥手。我一直记得祖母的白发,在风中闪烁。

  我的祖母,一个慈悲的老太太,一生信奉“人在做,天在看”。晚年,仍身体十分康健。有一天早上,忽发脑溢血,再也没有醒来。

  春天的黄昏,祖母坐在大槐树底下的一只藤椅上。一只老猫蜷缩在她脚旁。远远的,算命的王瞎子晃晃悠悠地走来,手里提着一只鸟笼,里面有一只翠绿色的小鸟。祖母端出云片糕、龙井茶请王瞎子吃。央求王瞎子替我算命。王瞎子让翠绿色的小鸟,衔出一张牌。

  这个孩子,将来是要坐办公室的。

  祖母摸着我的头,吃吃地笑了。

  果然,我后来坐了办公室。

  祖母永远不知道,大槐树底下的春天,是我一生中最温柔的时光。

标签:原创 责任编辑: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