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风
3月28日上午,来自江浙沪皖等地的数十个民间社团、两万余民众闹哄哄地聚在刘王庙内外。一年一度的网船会,如今越发热闹了。
网船会是江浙沪等地的渔民为纪念元末除蝗英雄、元亡后又不幸沉溺在莲泗荡里的江淮指挥使刘承忠而自发举行的一项民间信仰活动。清同治元年(1862),朝廷加封刘承忠为“普佑上天王”,网船会又被叫作了“刘王庙会”。后又因网船会是在秀洲区王江泾镇莲泗荡畔举行的,故而又被称作“莲泗荡水上庙会”。据当地民间世代相传,它始于明代弘治年间(一说为万历年间),迄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网船会的主角,历来都是民间自发形成的社团组织。自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各地供奉刘王的民间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如苏州与无锡的老公门,上海新公门,苏州的北六房,太湖的兴隆社、长生社和新义社,江苏昆山的公兴社,嘉兴的南六房,原荷花乡的内六房,原南汇乡与王店乡的外六房,原嘉北乡的三班,原嘉兴许家村的船班和嘉兴新塍的老公门社等,共有六十多个。而在当下,这些民间社团已发展、演变到一百三十七个。据预测,此次前来参加网船会的民间社团将达到一百多个,社团民众将超两万人。
其中,成立时间较早的社团有二十多个。如嘉善姚庄的先锋提香社,已传了十七八代、三百多年;嘉善俞汇旗伞社,已传了十二代、二百多年;而像嘉兴南六房、嘉兴长生社等,也已传了一百多年。另外,这些社团大小并不统一,少则十几户,多则几十户、百余户。如成立于一百三十多年前的南六房分社长生社,至今也只有二十户、八十余人;同时期成立的嘉兴老长生社姚庄分社,至今却有四十一户、一百多人;成立于一百多年前的太湖庙港公民社已传五代,至今有八十六户、二百多人;嘉兴市区的南六房至今有一百十户、三百多人;最大的太湖公义社达380多户、一千余人。
在这些民间社团中,有的以姓氏家属为一团队,有的则以多地信众联合组建而成。如平湖林埭社,只在兄弟姐妹之间相传,不吸收外人,如今已传了三代;而像嘉兴的南六房及其分社,大部分由五县(市)两区(现在的说法)的香客联合组合而成。更多的社团以姓氏或村坊组建而成。然而,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团队,其成员到达和离开的时间却基本是统一的,大部分都于庙会前一天达到,庙会结束的后一天离开,并由香头(社团的组织者)安排好各种事宜。其中,也有提早几天来或当日一清早来的。如果庙会只有一天,那么大部分乘船来的社团成员会在此逗留三天两夜;如果庙会有三五天,他们就会逗留五天四夜或七天六夜。当然,特殊情况除外。这些社团,近一些的,挂机船要开三四个小时;远一些的,挂机船要开七八个小时。如果是手划船或手摇船,那么在路上所要花费的时间就更多了。但出于心中的那份虔诚,他们风雨无阻。
随着公路交通的发展和一些渔民、船民身份的转变,各社团前来参与网船会的形式也多有改变。原先都是乘船的,如今有的乘船,有的坐车;原先的船多是木船,如今有木船,也有水泥船、铁皮船;原先多是以团队形式进出,如今多了许多散客;原先都是举家前来,如今只来一二个代表;原先一年正月、清明、中秋三个时间段都会前来的,如今只在庙会期间过来;原先是要住十天半月的,如今往往只住两三天。另外,单以赴网船会的船只数量来说,每年也都在减少。1990年时,约一千二百条;2005年时,只剩六百多条;去年是三百条左右,而今年只到了二百五十三条。
舞龙、调狮、踏白船、唱越剧、提香炉、舞大旗、扮戏文、敲大锣……不同的社团,都有各自的拿手好戏,不一而足。可别小看他们表演时的这些行头,扎肉提香要的是真功夫,一段唱曲往往需要纠正无数次,一面九龙大旗(双面绣)价值超万元。然而,他们乐此不疲,以能登台表演为最大的荣耀,即使是串堂也不敢马虎丝毫。
俞汇旗伞社的香头沈根弟说,社团里的香客都是渔民出身,像他这个年龄段的,至今还都在水上讨营生,平时靠捉鱼、捕虾、耙螺蛳、摸蚬子来赚取些日用开销。如今,也搞养殖,除了养鱼虾之外,也养蟹、甲鱼等,这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也是很多人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然而,他们家里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在单位或公司里上班,很少有继承祖业的。
千叶网船凝荡畔,一瓣心香问平安。时代在变,生活方式在变,思想观念在变,流传于祖祖辈辈心中的这一份虔诚与热情,不知会以何种方式继续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