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洲区构建精准治堵模式
治堵工作开展以来,秀洲区大力提升公交能力,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严查交通违法行为,改善了道路交通服务水平,治堵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城市发展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长,机动化交通的快速发展,道路交通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交通拥堵呈现城市向乡镇甚至农村蔓延的趋势。
治理城市交通拥堵,首先要保障的是多数人的出行权利,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精准治堵就是通过数据+分析模型准确定位每个特有的拥堵点,挖掘拥堵产生的原因,经过科学规划,最终达到缓解拥堵,满足群众出行需求的目的。根据辖区拥堵情况现状,秀洲梳理出了严重影响居民出行和生活的十大交通拥堵点段,并在科学分析拥堵原因的基础上,制定了精准化整治方案。
堵点定位
发展公共交通、减少小汽车出行被国际公认为缓解拥堵、改善环境的一剂良药。道理看似简单,实现却殊为不易。一方面,相比公共交通,私家车具有方便、舒适还有私密性等“先天优势”,在现阶段,还是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另一方面,相比私家车,公共交通存在速度慢、舒适性差、换乘不便,便捷性低等弊端,难以满足家庭特殊需求,这就导致更多的人将购车、开车视为必然。因此,治堵绝不能一味简单地限购限行,在保障居民畅通出行的基础上,还应满足居民的自主选择权和获得感。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交通流量明显上升,加之一些道路交通配套设施相对落后,车路矛盾日益突出,拥堵点段情况严重。为了迫切满足群众出行需求,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地治理拥堵,区交警部门在群众反映、实地勘察及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全区拥堵点段进行了排摸、梳理,确定了拥堵情况较为突出的点段10处,并对拥堵的时间段及拥堵路段长度都作了详细的梳理,为下一步分析研判,出台整治方案提供依据。
堵因分析
交通供需矛盾。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迅速增长的交通需求与有限的交通供给之间的矛盾是导致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虽然,近年来路网建设和交通配套设施建设速度加快,但仍赶不上交通量的年增长速度。如嘉塍线观音桥路段、洪硖线320国道口至泰石村路段、洪高路秀园路口至加创路口路段、王店建设集镇福东路建设小学路段、油车港澄溪社区镇中路等拥堵点段,都是由于商铺、学校、居民小区等集中在一起,早晚高峰时期人流、车流高度聚集造成拥堵,一些占道经营,车辆占用行车道乱停放等现象又加剧了道路的运行负担。
路网结构不完善。城市发展过程中,规划区域内道路网络过于简单,缺乏起集散作用的次干路和支路,交通分流作用不明显,机动车没有形成微循环,造成交通流比较集中,局部道路负荷过重,从而引发交通拥堵。如中山西路象贤大桥路段(秀园路口至加创路口)作为进出城区的主干道,同时承担了乍嘉苏高速连接线的功能,交通流量大,在短短的1.4公里路段上有4处交叉口对通行形成干扰。同时,象贤大桥桥面机动车道偏少,非机动车占用机动车道通行,影响了桥面通行能力,造成了早晚高峰期间的常态化拥堵。
交通组织管理水平限制。目前,交通管理还是主要依靠人力管理,缺乏传感器技术、电子控制技术等信息化、网络化、现代化科技手段,日常管理中由于财力不足,警力偏少,往往顾此失彼,在管理空挡时间行车秩序尤为混乱。如320国道收费站东侧路段,交通秩序混乱现象严重,管理难度大。进出收费站东侧辅道口车辆多,进入南侧商场或想逃费的车辆均通过此开口通行,影响国道上大流量的正常车辆的通行,还有送货三轮车占用机动车道随意通行以及车辆占道停放,加剧了拥堵。
交通参与者交通意识差。交通安全和遵章守法意识不强,交通违规违法现象频繁,是导致城市交通拥堵的一个重要原因。非机动车乱穿马路,机动车随意载客、违章停放等,造成了城市交通事故的增加,从而加剧了城市的交通拥堵。如加创路全线,作为高新区内一条主要道路,早晚高峰时段,大量的人流和非机动车流往返于厂区和居民区,非机动车占用机动车道通行,乱穿马路等违章行为较为突出,造成整体通行混乱。
治理措施
秀洲区在全面分析拥堵原因,并充分考虑群众出行需求的基础上制定了2017年秀洲区十大拥堵点段治理方案,以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提升为载体,推动城市治堵向市镇(集镇)治堵延伸,以市镇城郊结合部和小集镇穿镇路段为重点,以新建停车场所和绕集镇公路为主要举措,全力整治“十大城乡拥堵点段”,提升治堵满意率。
增加道路供给,完善路网结构。缓解拥堵要从解决供给与需求的根本矛盾做起,加快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秀洲主干路网的完善贯通和支路网建设,明确道路功能,优化路网结构。如320国道收费站东侧拥堵路段治理,计划打通国贸路(与桐乡市濮院镇)的衔接段,同时新建一条并行320国道的兴国路,将320国道上的车辆分流到国贸路和兴国路,通过增加次主干道,加强路网密度,优化路网结构的方式来达到预期效果。
挖掘道路潜力,增加道路容量。对现有道路要通过改造,理顺交通流,积极挖掘潜力,提高路网容量,以达到畅通和安全的目的。如07省道胜利路口(北郊河大桥北侧)拥堵路段整治,将苏州方向(进交叉口)拓宽为四车道,对利民学校出入口进行改道;将嘉兴方向(出交叉口)新增加速车道及渐变段;交叉口北侧公交停靠站外移,主线道增加到三个;交叉口西侧利用人行道对现有道路拼宽,新增右转车道。最后,通过更换信号灯,增加监控措施,完善安全设施及标识标线,进一步理顺、规范该路段的交通秩序。
强化科技治堵,提升管理水平。目前,市区已基本实现信号灯智能化控制全覆盖。下一步,各乡镇、高新区要以加装交通信号灯监控系统、智能化改造为重点,对辖区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进行科技改造;要逐步建立起“智慧交管”网络,建成集辖区道路停车收费、清结算、诱导服务、信息发布和停车监督管理等为一体的道路停车收费与诱导服务系统平台,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同时,要切实强化交通组织管理。
城市交通拥堵是伴随城市化进程而出现的“城市病”,对其治理是个世界性难题。治理拥堵,任重道远,在未来发展中一定要全面实施规划、建设、管理“三位一体”综合治理措施,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