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风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民以食为天,米是江南百姓生活中的第一件大事。解放前,王店镇上有大大小小的米店、米行20余家,分布在全镇东西两头,十分兴旺。
当时用秤为计量的店家称“米店”,专门供应前来购米的平头百姓。用斛、斗、升来计量的称为“米行”。米行规模比较大,除了门面外,还有专门用作囤米的仓库。一般米店销售的大米都是从米行批发来的。
据坊间上了年纪的老人介绍,当时王店镇上20余家米店、米行中,稍有名气的,有镇东的“马同盛”、“冯坤记”、“周义丰”、“冯兴记”、“王兴记”,镇西的“姜元泰”、“陈元泰”、“冯雅记”等。东市米业比较兴旺,有“东米棚下”之称,是米行、米店较集中的地方。
儿时,我常在大井弄口的姜元泰米行边玩耍。姜元泰米行的河埠很大,常停靠着几艘待售的米船。米船上装着白花花的尖米(也称“早稻米”),有“湖南尖”、“洋尖”、“六十日头”等品种。因种植早稻的时间较短,从插秧到收割,一般仅两个多月时间,故价格较便宜,适合当时老百姓的需求。家庭较为富有的基本上吃晚粳米。晚粳米种植时间相对较长,糯性较好,耐饥,一般都是从苏北一带运来的,当地很少产出。
旧时米行收购农民运来的大米,不是用秤计量,而是用斛或斗来计算大米的斤两。一斛为五斗,两斛为一石(今150斤)。由于用斛来计量,米行老板可以做手脚,故解放后便取缔了斛,改用秤来计量。旧时贩运大米的米贩子,从乡下农民处收购大米后,直接运到米行出售,也有大户人家,数家合租一条船,将大米运到米行,以减少中间的成本差价。
旧时的米行不仅收购大米,也收购农民种植的大麦、小麦。王店镇周边洪合、建设一带的农民有种植乌桕树的习惯,因此那里盛产桕籽,米行也大量收购。桕籽呈白色,圆圆的,比我们孩提时玩的弹子小一些,是制作蜡烛的原料。因旧时没有电灯,家庭照明全靠蜡烛,因此桕籽的产量很大,收购量也大。后来有了煤油,蜡烛销量锐减,家家基本上用上了煤油灯。
那时候,王店镇的市河里很闹猛,远离镇上的乡下农民常常是几家合租一条船,装着大米、小麦及黄豆之类的农产品到镇上,叫做“乡下人出街佬”。卖了农产品后,农民们还会换些日用品、布匹等,再坐船回乡下。船来船往,煞是热闹。
1953年,国家对全镇大大小小的20多家米店、米行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并成立了王店镇粮食管理所。以前的米业从业人员全部进入粮管所工作,镇上便再也没有私人米店、米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