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长虹桥  >  原创作品
龙井问茶
2017年4月14日 16:13 来源:嘉兴日报 唐彬彬

  ※在路上

  学茶之人,对龙井茶自然多了一份追求。古时龙井茶分“狮、龙、云、虎、梅”,分别产于西湖区的狮峰、龙井、云栖、虎跑和梅家坞一带。这几个区域出产的龙井茶被称为“西湖龙井”,以狮峰龙井最佳。只可惜,狮峰龙井可遇而不可求。

  四月初,为寻一口好茶,龙井茶产区一一走过。走进龙井村时,天空云层密布,远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空气湿漉漉的,雨又将来袭。山坡上,采茶工正在与天气赛跑,一刻都不抬头地采摘茶芽。与自然打交道,就是看天吃饭,充满了许多的不确定。梅家坞山势较低,平均气温较高,加之龙井43号茶芽发得早,去年初春的一场大雪,冻坏了不少茶园,茶农损失惨重。采茶季遇上雨水,也会影响当年茶叶的香气。对龙井茶有期盼的茶人,每年这个时候,天天都在关注天气的变化。今年算是个好年景,年初雨水充沛,采茶那些日子,天气又多数晴好。

  能被称作“西湖龙井”的龙井茶数量有限,产自狮峰核心区域的高品质茶更是少之又少。这样的茶一般不上市场流通,守候多时的茶商只等出锅就要带走。虽然你看着茶农在路边现场炒茶,但这茶青很有可能是外地茶。明明家里只有三亩的茶园,一个茶季却能卖出上千斤的“自产自销茶”,这是西湖龙井产区的寻常事。在我看来,这也是西湖龙井之殇。

  茶农李老师的家不在路边,而是在半山腰。走入巷子爬上几十级台阶,才能到他家。院子里支起了临时帐篷,在这个采茶季里遮阳挡雨。院子中央的架子上一层层堆放着竹扁,里面是正在萎凋的茶青。阳台屋檐下是杀青机,走进院子时,李老师正在一旁监督整个杀青过程。

  李家是炒茶世家,李老师的父亲就是当年远近闻名的炒茶大师。据说那时供销社收购的优质茶叶必须有李老师父亲的签章。祖辈积累的智慧,一直传承到李老师的手里。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炒茶大师,在龙井村有自己的茶园,又身怀炒茶绝技,所以他的茶永远不愁卖,很多茶叶商人都慕名而来。曾有个上海的茶商,将李家的故事大做文章,拿他的茶在上海炒到三万元一斤的价格。第二年茶商又来收茶,得意地跟他讲这个事。李老师回复他:“你走吧,我的茶不卖给你。”他说,与这样的商人相比,他倒是更愿意帮助那些刚刚起步、脚踏实地的经营者。

  说起家族茶业的传承,李老师一边炒茶一边摇头。“这样的好茶,喝一年算一年吧,年轻人是不会下苦功夫的。”龙井茶的炒制手法复杂,有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等数十种,青锅、回潮、辉锅三个过程。经历高温与力量的双重考验后,扁平、饱满、匀齐的龙井新茶才算真正问世。

  李老师将同一片山头、同一次采摘的茶一起制作保存,并在每个袋子上贴好日期标贴。之所以将不同批次分开,是因为每一次采摘制作,由于时间先后、天气原因,滋味都可能有所差异。保存时将块状生石灰用棉布袋包好放置在缸底,茶叶置于之上,用生石灰吸收茶叶中的多余水分,这样传统的方式比用热风干燥更能保留龙井的清香。

  手捧一杯几日前制作的龙井新茶,阵阵清香沁人心脾。茶汤入口过喉,所到之处留下丝丝清甜,唾液腺也活跃起来,生津感尤为明显。在茶类里,龙井茶对很多人来说太寡淡。如此的“无味之味”,怕是只有心足够安静、味蕾足够敏锐的品茶者,才足以品味其中的“至味”。

标签:原创 责任编辑: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