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古镇七旬秤匠巧手打造“良心秤”
2016年8月22日 08:39 来源: 嘉兴日报 记者 张帅 通讯员 吴佳玲

    一根木杆,几个圆秤砣,就可以精准地计量出各种物品的重量,轻到几两几钱,重至百斤,而这样的工艺正是来自秤匠的巧手。以往,制秤工被称为“百工之首”,在过去的年代可谓是“金饭碗”。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秤得到推广普及,杆秤制作这种锱铢必较、毫厘必究的纯手工精细活,也渐渐没落了。但是,在新塍古镇上,却有一位七旬的老匠人,依然延续着传统的技艺,坚守着秤匠的行当。

  日前,记者来到新塍古镇,找到了这位老匠人。他的摊位前,大小不一的秤呈一字排开悬挂着。选料,校准,钻眼儿,钉星花,打磨,抛光……70岁的吴根法老人手法灵活,延续着最传统的工艺流程,整套杆秤的制作全凭40多年的手工经验。吴根法说,他因为腰腿有残疾,30岁时跟着老师傅冯元斌学习制秤、修秤手艺,经过三年苦学,他才得以出师自立门户,经他的手制作的杆秤已经数不清了。

  尽管年龄增大,身体条件不允许,买杆秤的人也越来越少,但对吴根法来说,卖秤早已不是营生的手段,而是一种无法割舍的生活习惯。如今,吴根法还是会自己去挑选制秤的木料,买回家后用石灰水浸泡一个多星期,然后洗净晾干,上一层菜油,再进行打眼、刻刻度等其他工序。

  “制作手工杆秤不仅流程多,而且工具繁多,即便是一刻不停地做,一把秤起码要半天才能完成。”吴根法说,手工秤要求每道工序都精雕细刻,否则一个小小的失误都会影响到秤的准确性,“我们做秤人的心里要有一杆秤,做秤就是做良心。”

  吴根法告诉记者,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杆秤最辉煌的时候,改革开放让商品交易增多,交易就需要用秤,当时虽然也有磅秤、弹簧秤,但是杆秤便于携带,价格又便宜,因此人们选择最多的还是杆秤。“以前我们制秤工还号称‘百工之首’,一杆秤的价格要卖到10元上下,相当于现在的百来块。”吴根法感慨道,如今最贵的手工杆秤也只能卖到50元左右,手工秤正在逐渐淡出大众的视线。

  “杆秤毕竟是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东西,跟电子秤相比,它更耐用,而且方便携带,希望杆秤制作手艺代代相传下去。”让老匠人吴根法颇为感慨的还有,别说买秤人少了,很多孩子连杆秤都不认识,更别说如何使用了。

  这个时代走得太快了,岁月如梭,回首发现我们已经丢掉了很多东西。这40多年来,无论生意好坏,吴根法用他的一双手坚持做着“良心秤”。这是一位老匠人对祖辈传下的制秤手艺的一世坚守,也是他对传统手工技艺的匠心传承。

标签:老手艺 责任编辑: 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