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梅节开幕当天,灶头画非遗传承人沈炳荣现场作画。
或许是上了年纪的缘故,生于斯长于斯的我,尤其喜欢民间的“庙会”,钟情于那些能展现古镇底蕴的梅里民俗文化。一年一度的王店赏梅节,人潮汹涌,我在热闹里找寻着儿时的光景:王店篮子,装满了我童年的欢乐;麦芽塌饼,甜美了我童年的舌尖;五彩缤纷的灶头画,打开了我童年的记忆……
那时候,在我生活的乡下小村,灶头画最是常见。“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年年有余,翠竹报安”、“人寿年丰,龙凤呈祥”、“吉祥如意,玉女送福”……家家户户,虽有不同,却都是绚烂多姿,并寄寓着各自美好的心愿。
造灶台是每户人家的一件大事。首先得选个好日子,再预约请来手艺信得过的泥水匠。我清楚记得,那天天还没大亮,母亲就点上蜡烛、敬上香,十分虔诚地拜灶神。然后,烧水、煮粥、洗锅,一如往常。父亲则在门前的场地上准备泥砖、泥浆等造灶台所需的物品。我早早地起床,等待着泥水匠的来到。
拆旧灶,清垃圾,将灶台上依然可用的大青砖一块一块清理,摆放在旁边。我也跟着进进出出,千方百计帮点儿小忙,心里乐哉乐哉的。
泥水匠很麻利,一个上午就把灶台砌了起来。吃过中饭,便开始粉刷。紧接着,就是我最期待的画灶画了。泥水匠先用黑墨水打上或长方或正方或菱形的边框,粗细有致,接着便用颜料信手画起来。鱼头、鱼身、鱼尾、鱼鳞,眨眼的工夫,一条红鲤鱼即游动在清水莲叶间。只感觉那泥水匠会变戏法似的,佩服得不得了。仙桃牡丹、荷花石榴、喜鹊登梅、百鸟朝凤、八仙过海、双龙戏珠……栩栩如生的画面让我大开眼界,不禁拍手叫好。
约莫掌灯时分,整个灶台就全部完工了。而这个时候,崭新的灶台已经将晚饭煮得满屋飘香(画画的时候,就可以做饭的)。母亲又一次虔诚地摆好灶神像,敬上香烛拜过神,这才算真正地完工了。
这一天,路过的村里人也会不时地进来,跟主人家闲聊,看泥水匠画灶画,既是观赏,又是分享。
后来,印画的瓷砖替代了五彩斑斓的灶画,总感觉少了一点趣味。在赏梅节看到建林村的村民沈炳荣在现场绘制灶头画,惊喜万分。
那是我遗失的童年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