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长虹桥  >  原创作品
南官荡围垦纪实
2015年12月4日 10:53 来源:嘉兴日报 孙福忠 沈志荣

    南官荡地处油车港镇中部(原属栖真公社所辖),南通嘉兴北门外,北连姊妹湖泊“北官荡”,东抵申嘉湖高速连接线,西傍京杭运河,方圆约3200亩,是秀洲区最大的湖泊之一。

  南官荡因水域面积大,风急浪高,荡内菱荇、莲藕之类的水生经济作物都无法种植;而渔业生产是纯自然状态。所以自古以来,南官荡无人经营管理,属官府(旧时称政府为“官府”)所有,故称“官荡”,并一直沿革至今。

  对南官荡的开发利用,是区域内居民祖祖辈辈的愿望。南官荡民间流传有“荡东挖池塘,荡西筑芦埂”之说。相传五六百年以前,南官荡东边的百姓在荡东的浅滩上掀起了挖池塘养鱼的高潮,而荡西的百姓也不甘落后,在荡西的浅滩上用土填埂,把浅滩分隔成百十来亩大小的数个小荡(也称内荡)。这样,就形成了“荡东池塘,荡西小荡”的格局。但因气候、地理诸多因素,荡西的土埂很容易被风浪所冲蚀,人们便在土埂上密植许多芦苇,使之巩固。

  然而,至上世五十年代初,荡西的小荡格局,由于疏于管理,再加历经数百年的风浪冲蚀,芦苇埂几近灭迹。本可养鱼植菱藕的罗家荡、孔家荡、浅荡和荒荡等内荡,因为没有了芦苇埂作屏障,已与外荡连成白茫茫一片,成了名副其实的荒荡。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南官荡周边的几个大队组成了南官荡联合养鱼场,只因外荡养鱼投入成本大,收益低,年亩产仅30市斤左右,整个养鱼业处于低迷状态。

  栖真本该是鱼米之乡,富庶之地,然在近代有两大矛盾十分突出:一是人多田少收入低;二是鱼米之乡吃鱼难。为解决这两大矛盾,当地百姓和政府早就有过围荡改塘建立南官荡商品鱼基地的设想,但因种种原因,迟迟未能付诸行动。

  1978年底,栖真公社党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百姓生活的诉求,决定围垦南官荡。公社党委成立了南官荡开发领导小组,由公社党委委员吴永琪同志具体负责。这一举措得到了当时的嘉兴县委领导和上级水利部门的高度重视,相应出台并印发了相关文件,批准了关于栖真公社围垦南官荡,建立商品鱼基地的决定。

  1979年1月10日,围垦南官荡工程正式开始破土动工,具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年即第一年,主要工程是填坝抽水,拟将南官荡初步改造成水田。经南官荡开发领导小组实地调研取得第一手资料:南官荡四附十二条河港,四只浜套,需筑填坝基16个,土方约18000立方,征用劳动力约7000工左右。工程打响之日,启动了12台大型水泵日夜不停地抽水,历经二十多个日日夜夜,才将南官荡水抽干。

  为了不影响交通和水流,也为了抽干荡底深处积水,工程及时地开挖了沿荡围河和中心沟。中心沟自南官荡南端的望家桥港口直达最北端的桃墩港口,并兴建了三座排水机埠,增置了变压器等供电设施。及时抽干了荡底深处积水,并做好了田埂放样工作。平整了荡底土壤,开好降水潭,埋设好进出水水泥涵管。

  南官荡水田已经初具了规模。1979年种植早稻1128亩,单季晚稻800亩,茹菇60亩,因为南官荡的土质肥沃,不用施肥,当年就获得了大丰收。

  第二阶段,开挖鳗鲡河工程。1980年春开始动工。鉴于南官荡围垦后,带来了新的矛盾。一是交通不便。原本穿越南官荡的水系已不复存在,荡西与荡东周边村民的往来不再便捷,尤其当时栖真集镇是公社行政中心所在地,一年三季的售粮及农副产品的贸易,农船无法载往。二是西水东流的格局被阻断,不利于排涝。经上级水利部门规划,拟在南官荡中部开挖一条中心航道,西起孔家港口,东接鳗鲡港,总长1072米,暂名鳗鲡河。这样,南官荡上游(西岸)的农船便可以沿着围河,通过鳗鲡河到达荡东各地,荡东的船只同样可以抵达荡西各地,乃至大运河;上游的水流也可以通过鳗鲡河流入千亩荡,再流经红旗塘出海,基本缓解了排涝矛盾。实现了水利部门设计的既防汛排涝又交通通畅的目标。

  到了21世纪初,嘉兴市水利部门经勘察决定将鳗鲡河纳入更大的水系,即投资开挖一条规模如大运河的水脉,其西端自孔家港贯通大运河,东端经原鳗鲡港口抵达千亩荡,这才正式命名为“鳗鲡河”。同样也更加确保了西水东流的顺畅和交通运输的便利,尤其是经大运河来往嘉兴的货船可以通过鳗鲡河经千亩荡、红旗塘直至上海各地。

  第三阶段,开挖内塘,建立南官荡商品鱼基地。时间是1981年至1984年。

  由于开挖鳗鲡河实际上是将南官荡划分成南北两半,经公社党委研究决定,鳗鲡河南边的鱼塘由栖真公社养鱼场和水产大队共同开挖,鳗鲡河北边的鱼塘由当时栖真公社的15个生产大队分别开挖,原则上谁开挖的鱼塘今后归谁养殖。

  值得交代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散居在栖真与双桥一带的渔民,他们没有土地,也没有固定的居所,往往一家人挤在一条船上,四处打鱼为生,以水为家。1968年渔改时,有18户渔民被落实在栖真公社并组成水产大队,且分成两个自然组,一组住东西千亩荡北岸,以千亩荡养鱼为生活来源,称东场;另一组住南官荡西岸的车家港,以南官荡养鱼为生活来源,叫西场。

  外荡养鱼年亩产才30来市斤,渔民生活仍得不到保障。南官荡围垦后,鳗鲡河南部的大部分面积约1060亩,划拨水产大队养殖,开挖成83只鱼塘,鱼塘净面积约669亩,渔民们终于吃了定心丸。剩下的301亩由公社成立的养鱼场负责开挖,共开挖成20只鱼塘,鱼塘净面积有227亩。鳗鲡河之北的鱼塘全部由当时栖真公社15个大队分别开挖,共开挖成88只鱼塘,鱼塘净面积约931亩。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尚无挖泥机、推土机等机械设备,开挖鱼塘全靠人工手挖肩挑。

  整个工程历时五年多,到1985年基本完成,并建立了南官荡商品鱼基地。这是油车港镇原栖真公社干部群众同甘共苦、奋力拼搏取得的成果,比之五六百年前先民们“荡东挖鱼塘,荡西填芦埂”的工程浩大了许多。

  当时南官荡水刚抽干,准备开沟排水,放样田块时,笔者曾见到了孔家港水坝突然坍塌的惊人一幕,汹涌的洪水奔涌着冲入刚抽干的南官荡。我目睹了公社团委书记朱宝根同志亲率十多名团员青年跳入河中用身体挡住了群众拿来的门板,挡住了水流,岸上有数百群众纷纷用蛇皮袋灌装泥土投入坝中,经过两三个小时的奋战才将大坝加固加宽,避免了刚抽干的南官荡毁于一旦的危局。

  基地建成后,遇到了棘手的问题,即南官荡鱼塘的土壤酸性度较高,制约了单位面积的产量,每亩只有300到500斤左右。后举办了多期水产养殖培训,聘请土专家和洋技术人员作讲座,又经过与上级相关水产养殖科技部门的科研协作,几经技术革新,逐年改良,至2010年时,亩产已经提高到3000斤以上。这不但解决了鱼米之乡吃鱼难的问题,还运销到杭州、上海,乃至东北三省的一些大城市。同样也大大提高了当地农户(包括渔民)的经济收入。

标签:原创 责任编辑: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