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秀洲区企业福莱特在港交所挂牌上市;11月13日,来自南湖区的创源环境登陆“新三板”;此前,海宁的群大科技也在“新三板”挂牌……今年初以来,虽然经历了股市波动、IPO暂停等影响,但资本市场“嘉兴板块”依然表现亮眼。据市金融办统计,截至10月底,全市已有境内外上市公司38家、股票39只,上市公司总市值已经突破3000亿元;全市新增直接融资规模达到271.77亿元(不含政府债务置换规模),比去年同期增长44.08%。
“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企业股改挂牌上市,大力支持上市公司开展并购重组,努力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资本市场‘嘉兴板块’实现跨越发展,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铸就了新的增长极。”市金融办主任包毓琼说。
“嘉兴板块”规模扩大结构优化
时隔近5个月,IPO重启,新股上市进程全面推进。对于嘉兴排队等候IPO的企业来说,也迎来了“曙光”。目前,我市已有6家企业上报IPO申报材料,这也意味着未来我市上市公司队伍将进一步壮大。
据市金融办上市处处长吴雷萍介绍,在国家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背景下,我市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步伐明显加快。两年来,我市共新增上市公司8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17家,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126家。
“嘉兴板块”的产业结构正在不断优化。今年,省政府提出发展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七大万亿级产业的战略规划,2014年以来,我市新增的8家上市公司中,与此相关企业就有3家。目前报会的6家企业中,有5家属于这七大产业。1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中,大都为七大产业相关企业,如今年8月挂牌“新三板”的海宁鸿丰小贷,就是我市首家金融类挂牌企业。根据上市公司2014年年报显示,新兴产业类上市公司总体市值还比较小,但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等各项指标均高于传统行业上市公司,体现出更好的竞争力和对资本的吸引力。
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企业梯队”正在逐步形成。2014年以来,全市新增股份制企业115家,占全市股份制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我市逐步建立起了企业挂牌上市后备库和股改后备库,10月末入库企业总数分别达到121家和353家。目前,我市还有报会企业6家,备案辅导企业3家。“新三板”排队在审企业19家,已与券商签约启动挂牌相关工作的企业46家。
直接融资规模三年“三级跳”
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被视作帮助企业突破融资难瓶颈的重要渠道。如今,我市企业通过IPO、定向增发、短融、中票、私募债、企业债等方式,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
自2013年以来,我市直接融资规模实现了三年“三级跳”,2013年全市新增直接融资170亿元,2014年达到291亿元,同比增长71.2%,占当年新增社会融资总量的33.1%。今年1至10月,全市直接融资已达到271亿元,同比增长44.08%。其中股权融资45.01亿元,占全市新增直接融资规模16.6%;债券融资226.76亿元,占全市新增直接融资规模83.4%。
在股权融资方面,华友钴业、田中精机、恒锋工具在今年相继实现IPO,累计募集资金8.17亿元;天通股份通过定向增发募集资金20亿元,用于加大蓝宝石产品投入;禾欣股份通过发行股票和定向募集配套资金9.96亿元,用于发行股份购买慈文传媒100%股权。据了解,今年我市共有13家上市公司提出定向增发方案,涉及金额235亿元。
随着越来越多嘉兴企业更多了解“新三板”,其融资功能也正在逐步体现。今年10月,海宁芯能科技在“新三板”通过定增募集2.6亿元,成为我市迄今金额最大的单笔“新三板”定增。据统计,今年1至10月,我市企业通过“新三板”定向增发16单,累计募集资金6.99亿元。
“直接融资的大幅增长,反映了我市企业对接资本市场、运用各种资本工具的能力水平的提升;大量资本的注入,为企业发展带来新的驱动力。”吴雷萍说。
抢抓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机遇
“当前,新一轮IPO已正式启动,‘注册制’改革迫在眉睫,‘新三板’分层机制不断推进。下一步,我市也将紧紧抓住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机遇,着力推进企业股改培育,加快推进并购重组,通过资本市场全面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包毓琼表示。
据了解,我市明年将启动“金融资本助力中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行动”,推进我市中小微企业对接“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同时,“千家规上企业对接资本市场培育计划”也将启动,将重点针对全市数千家规上企业,从股改开始全面对接资本市场。
市金融办将就“战略新兴产业板”、“新三板”分层机制、“注册制”改革等内容开展系列培训辅导,加快推进企业赴境内外上市和在场外交易市场挂牌。我市也将进一步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全力推进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加快组建结合地方特色的产业基金,搭建投融资平台,促进产业整合和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