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塍,这个位于杭嘉湖平原的水乡古镇,因水而生,因水而盛。凭着祖先的勤劳与智慧,靠着密如蛛网的水路交通,明清时,新塍已成为秀水县四大镇之冠。至清末民初,达到鼎盛,1935年,镇上有大小商号691家(《新塍镇志》)。手工业、商业、糕点制作繁荣一时,各式知名糕点吸引着杭嘉湖地区的商人巨贾,甚至远销南洋群岛。
其中最为有名的当推“新溪小月饼”,所谓“新溪”即新塍也。新溪小月饼纯手工制作,工艺独特,简朴自然的纸质包装上印着“嫦娥奔月”的图案,雕刻着那时的古朴与繁华。相传明朝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途经新塍品尝后,盛赞不已,欣然写道:“小镇糕饼,甜而不黏牙,但闻满街月饼香,入口酥皮纷纷下。”
此后,经历日寇入侵,内战硝烟,以及十年动乱,取缔私营,原本热闹喧腾的新塍糕点渐渐隐没与衰退。古镇伴着屹立河畔的石桥,枕着汩汩流淌的市河,拥着几百年嘉湖细点的工艺,沉寂于历史的风尘中。
一
改革开放后,新塍四周的水乡古镇借时发力,乌镇、西塘、周庄风生水起,而同样具有丰厚底蕴、名胜古迹及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塍,却依旧保持宁静古朴。雕椽画柱的老街,金碧辉煌的千年古刹,历经风雨的古老民居,无处不向世人诠释着往昔的荣耀与显赫。
时光进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古镇似乎做了一个长长的梦,猛然惊醒,那些传统手艺如一坛坛深藏地窖的名酒,揭开封盖,香气便渐渐弥散而来,而新旺记便是其中的一坛。
新旺记老板张桂祥,本为嘉兴红星食品厂糕点师傅,于1983年只身奔赴苏州木渎古镇学习苏式糕点制作工艺。学成后,遍访新塍糕点制作技艺,创建“新旺记”,制作新塍传统糕点。
新旺记月饼秉承新溪小月饼的工序,和面、制馅、做饼、烘烤、包装,每一流程精细严谨。其制作月饼均为净素月饼,即植物性原料,如芝麻、松仁、瓜仁、核桃仁等,外加上等的植物油。刚烘烤出箱的月饼,香气扑鼻,细细品味,既有核桃仁的醇香酥脆,又有松仁的香甜爽口。
二
新旺记月饼属于苏式糕点,要求皮层的酥松、馅味的香甜,因而对月饼皮面和馅料要求较高。
所谓油酥皮,乃是用油、面和成的面团,通常是一半油脂、一半面粉;所谓水油皮,则是面粉、油和水和成的面团,通常还会加入少量的盐和糖调味。油酥皮与水油皮的搭配比例,得由老手艺的师傅拿捏把握。对于本店的月饼,张桂祥有自己的秘方。面团要经过多次打揣揉,才能做成一个基本面团。
制馅之前,得将芝麻、松仁、瓜仁、核桃仁等进行筛选,挑出颗粒饱满、大小均匀的材料,再经过清洗、烘干等工序,每道工序丝丝入扣,快速却不失条理。炒制馅料时,既要注重口感,又得注意比例。
看似简单的一两道工序,由于完全由手工操作,一个月饼的完工其实需要大量的时间与工人的精细劳作。因其如此,才成就了新旺记的美名。
每当月影融融,暗香浮动的中秋节来临,墨色古镇便笼罩在淡淡的月饼香气中。而新旺记月饼以优质坚果搭配的馅料,沿续着原本的质朴风味,让古镇百姓的每一个中秋更具滋味。
三
时代进入二十一世纪,新塍糕点美食名声渐噪,尤其是新塍月饼更是美名远扬,那一筒筒画着嫦娥奔月的方纸包裹的月饼,以其薄、小、香、脆的特点,成为嘉兴百姓中秋佳节追捧的佳品。常常出现限量供应、一饼难求的现象。
新旺记为了惠馈市民,趁时而兴,在朝阳路租得一方200多平米的场地,建设装修,更衣处、消毒间、原料房、制作室等依次隔开,分区布局,严格管理。虽然运用现代化管理方式,科学运营,却依旧保持原有的手工工艺,改良配方,扩招工人。
老板张佳祥介绍说:“手工月饼比起机器制作的味道更为醇厚,口感独特,色泽靓丽。”因而他坚守原有的传统,不愿为了一味增产而改变做法。
一块小小的月饼,反映了物质日益丰饶的今天,人们对于那些纯朴食品的怀念心绪;传递着飞速发展的如今,人们由崇尚高档奢华转为返朴归真的心念。一块小小的月饼,推动了新塍美食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了省级“特色美食名镇”称号花落新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