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长虹桥 > 原创作品
驻村蹲点纪实
2015年9月11日 09:26 来源: 嘉兴日报 金桂福

    1977年,因工作需要,嘉兴市委从担任农村基层生产大队主要领导的年轻干部中,选拔了一批干部充实到公社机关工作。我与时任双联大队党支部书记陆甫根有幸被选拔到南汇人民公社,同时担任公社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

  上世纪70年代,公社机关干部人数不多,一般在15个左右,工作也比较单纯。集体经济只有为数不多的乡办企业,而且规模也比较小,全年总产值不到1000万元;社会公益事业由于资金短缺等原因发展缓慢;土地管理仅限于农民建房;计划生育以提倡为主,工作力度不大。当时工作的重心在农业生产,重点是粮食生产,催种、催管和催收。因此,公社机关的脱产干部大多数安排到生产大队当驻村干部,协助各生产大队开展工作。我到公社工作以后,组织上安排去湖州三天门地委党校学习和培训3个月,回来后,先到莫介甸生产大队,后到溪中生产大队当驻村干部。

  记得1978年8月初的一个上午,我带着被褥铺盖、煤油炉(也叫经济炉)及日常的生活用品到溪中大队报到。该大队规模较小,全大队总户数163户,总人口760多人,有6个生产队,时任大队书记是黄梅林。溪中大队经济相当困难,没有办公的地方,大队办公用房是借用学校的教室。我要在村里住下来,梅林书记就和学校负责人商量,再借用了学校一间不到6平方的横屋头房子居住,床铺也是用几只换下来的旧课桌拼搭而成。刚去的时候,由于是大热天,白天太阳照射,晚上屋里热得无法入住,只好搬到外面临时搭铺过夜,农村里夏天的蚊子又多,常常整夜不能入睡。6平方不到的房子,既是我的办公场所,又是吃喝和居住的地方。我在这样的条件和环境下生活、工作到1979年8月31日,组织上决定调我去凤桥区委工作,才终止。

  当时的驻村干部真的是驻村。如果公社没有会议,必须住在生产大队里。尽管我驻村地离家不到一公里的路程,晚上没事也不能回家,基本上每天晚上要到生产队学习或开会,商量农业生产上的事情,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吃饭要自行解决。有时工作忙来不及烧饭,就下点面充饥,没有下饭的菜,就吃点萝卜干、乳腐下饭,生活相当艰苦。

  驻村期间,我在做好面上工作的同时,还要联系一个生产队。大队里把我安排到各项工作都较落后、粮食产量低、分配水平较差的第五生产队,去帮助和指导工作。第五生产队队长是盛爱生,工作热情很高,但由于没有文化,不善于做人的思想工作,工作简单,方法欠缺,干群关系处置得不是最好。在此期间,我经常到他家里沟通交流,商量、探讨具体的工作办法。我协助队长抓好社员的政治思想工作,千方百计抓好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尽力把粮食生产搞上去,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社员的分配水平。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第五生产队在队长的带领下,各项工作有了气色,有许多工作赶上或超过全大队的水平。

  驻村干部不仅要抓好日常工作,还要坚持参加农业劳动,与社员同甘共苦。只要公社和大队没有具体工作,空余时间就得参加劳动。我劳动地点在与工作有联系的第五生产队,只要有空,哪怕几个小时也要去田间劳动。农活由队长安排,如挑担、罱河泥、防病除虫、施肥等,什么农活都要干。我还和生产队里的团员青年搞大麦高产试验,在耕作、施肥、灌溉、防病除虫等各个环节加强管理,最终取得了好的收成。

  回想当时的公社干部,虽然环境较差、条件艰苦、待遇较低,月工资一般在42元左右,我们这批选拔干部只有8元生活补贴,年底参照本生产队同等劳力记工分,参加分配。但那时每位干部都能勤奋学习、努力工作、艰苦朴素、任劳任怨,同时深入农村、扎根基层、联系群众、同甘共苦,当时干部的思想境界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值得现在的年轻干部学习和继承。

  (感谢秀洲区政协的大力支持)

标签:原创 责任编辑: 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