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观众在参观伊朗馆。新华社记者汪永基摄
十、办博实践证明,上海干部群众完全可以信任,可以依赖
记者:现在展期已经过了一半多,您认为上海世博会举办到现在,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推动科学发展的意义是不是体现得越来越清晰了,接下来的工作会不会重点转向发挥后世博效应?
最重要的还是办博的一种精神。上海处于经济转型期,转型是很难的,需要一种创新的精神,需要一种改革的精神,需要不断破解难题的精神
俞正声:发挥世博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我们立了课题,请一些专家从城市发展、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世博会肯定会对上海的发展带来很大的促进,而且已经带来了很大的促进,交通的改善就是一个明证。我们原来设想的很多应对交通拥堵的方案都没有用上。包括限制公车等都没有用。现在大多数时间的交通比去年同期还要好,主要是轨道交通发挥了作用,这就是世博给我们带来的一个很大的收获。
从长远来看,世博的城市发展理念、节能减排理念,以及世博科技,对我们上海的发展具有持续的推动力。不过我想,最重要的还是办博的一种精神,世博会结束的时候我们要很好地总结一下。我现在想,第一,当年敢办博就不容易。这么难的事,当时是黄菊同志、匡迪同志在上海的时候,下定决心要办,我现在想他们胆子真大,这是非常难的一件事。第二,就是办博过程当中很多同志涌现出的精神和决心。从去年年底到今年4月20日试运行前,很多人问我们,你们搞不完吧?我当时问了世博局管基建的同志,叫丁浩,他原来建设过上海光源工程,光源工程的要求是很高的。我说你跟我说老实话,能不能按时完工。他说能。我在工地上问世博文化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是上海建工集团的,也是白头发了。他说我搞了一辈子工程,这个工程是进度最紧的,我们进场太晚,设计方案定得太晚。我问他能不能如期完工,他说您放心,保证能。真的是按期完成了。他们身上是一种什么精神呢?我们上海的这些干部是可以信任、可以依赖的。我们对自己的市民要有信心,我们对自己的干部要有信心。
我们的开幕式,第一场彩排我看了。总导演是滕俊杰。完了以后,大家提了很多的意见。最后我说,就听滕俊杰的,你该怎么定怎么定,不管谁讲什么话。开幕式一场下来,其实很难,30分钟文艺演出,你又不能讲场面,你跟奥运会不能比场面。30分钟能演什么?演出一个精彩的开幕式,非常非常困难。最后开幕式演完之后各方赞誉声不断。中央领导跟我们说,非常好,既体现了海派的文化,很精致,又体现了五大洲同庆。中央领导人把我们节目的核心东西一下子抓出来了。
这就说是要相信我们的干部。我们上海的群众,我们上海的干部是可以把事情做好的。
我今年3月份开完人代会坐飞机回来的时候,东航的一个乘务员,后来我知道她是乘务部四分部的党总支书记,她跟我说,俞书记啊,你放心吧,我们能做好,而且能做得比你想的还好。事情真是这样,我们上海能做好,而且比我想的还要好。
记者:从申办到筹办、到试运行到现在,整个过程我们积累了很多经验。筹办世博的经验和财富与接下来“十二五”规划会结合在一起吗?
俞正声:搞好“十二五”规划还是要有一种精神。上海处于经济转型期,不能追求过高的发展速度,但是不意味着我们没有面临很多的难题。转型是很难的,需要一种创新的精神,需要一种改革的精神,需要不断破解难题的精神。所以,讲到世博与 “十二五”,首先是发扬这种精神。现在世博还没有结束,谈不到总结这个精神。但是我们经历的过程,让我感觉到我们的干部是有这种精神的,那就是拼命工作,努力向前,千方百计把工作做好。只要有这种精神,“十二五”可以克服很多困难。当然世博的很多城市发展的理念,我们在“十二五”规划当中要很好地吸收,如人与人互相融合的理念,城市协调发展的理念等等。
记者:世博带给我们感动的人和事,我们作为媒体也要结合“创先争优”、“立功竞赛”活动,进行深度挖掘和报道。俞书记对此有什么建议呢?
写世博报道要写人,要跟我们的工作人员一起工作,体验他们的酸甜苦辣
俞正声:我看昨天解放日报四版写了很多世博的事,有几篇报道都写得很好,把一个活灵灵的人写出来了。写世博报道要写人,写大家怎么样为参观者服务,为参展者服务,怎么忘我工作,在忘我工作中得到自己心灵的升华。写好报道要深入,跟我们的工作人员一起工作,体验他们的酸甜苦辣,就可以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