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会馆:朱彝尊在北京的故居
2009年9月21日 11:18 来源:朱彝尊研究会 梅晓民
广东顺德会馆座落在今北京宣武区海柏胡同16号,是一个不太引人注目的院落。就在这里,朱彝尊完成了第一部关于北京地方史的巨著《日下旧闻》,这部巨作的完成,耗尽了朱彝尊一生的心血,但它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康熙二十三年(1684)朱彝尊因编辑《瀛州道古录》,私自带着他的学生入内廷抄录四方经进书,为学士牛钮弹劾,被降一级。住所也从黄瓦门移到宣武门外的海柏寺街。为此,朱彝尊曾作有一首《移居诗》:“诏许移家具,书唯定客踪。谁怜春梦断,犹听隔城钟”。在《曝书亭集》中还有首《古籐书屋送人诗》:“我携家具海波寺,九月未槁青籐苗。夕阳倒影射柽柳,此时孤坐不自聊”。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到,在封建社会,人们的住所也是随着地位的变迁而变动的,还可看出朱彝尊当时被迫移居海柏寺时的无奈心情。
《顺天府志》记载海柏寺为海波寺。明代在海波寺街上可能有个寺庙,名为海波寺,因久已倾废,无从考证了。但是街名则仍然以寺名流传下来。当时朱彝尊就居住在离海波寺街相邻一间不甚宽阔的南屋里,即后来的顺德会馆。
朱彝尊居住的南屋前,种植着两棵紫藤,每逢春夏之交,紫藤花盛开,小院充满生机。故此朱彝尊的诗中有不少吟咏紫藤的佳作,他还给自己居住的这间房子起名为“古藤书屋”。在书屋的对面,有一座亭子,名为“曝书亭”,亭子有柱无壁,是专为晒书用的。据《顺天府志》记载,顺德会馆“庭有藤二本,柽树一株,旁帖湖石三五,可以坐客赋诗。”这可以使我们想象出当时院中是多么清新秀丽、幽雅,文人墨客聚在一起,吟诗阔谈的生动景象。朱彝尊曾邀友人在古藤书屋边饮酒边限以藤、柽两字作诗。迟汤右曾诗云:“柽叶绿如繖,藤花红满檐。”可见庭院中红绿相映,景色宜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王士桢来京,朱彝尊也曾邀请他在古籐书屋共饮,食鲍鱼半翅,观米海岳研山图经。这些只是朱彝尊在此居住时的偶尔活动,他更多的时间则是用来进行他所喜爱的历史研究。王原在《日下旧闻》一书的原跋说:朱彝尊“日夕共卧一室,藤床竹几,架上藏书万轴,围列左右,先生目不停披,手不绝书。”冯博也曾说朱“僦居古藤书屋,风雨一编,青灯永夕。人见其萧然阖户,疑有牢愁羁旅之思,不知其搜拾旧闻,订讹辨误,与古人角胜于楮墨间也。”朱彝尊就是在这幽静的地方,不大的书屋里,编著了关于北京历史的第一部不朽巨作《日下旧闻》,此书成为研究北京的珍贵文献。朱彝尊为编写此书所居的古藤书屋或叫“藤花书屋”也因而大获名声,后人在书中、文中对古藤书屋多有涉及。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朱彝尊移居下斜街时曾作诗云:“不道衰翁天倚著,藤花又让别人看。”由此可看出他对海波寺街这处居所的依恋之情。
1984年,顺德会馆被列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的顺德会馆,住有七、八十户居民。经过近三百年的历史变迁,已然面目全非了。但大门及院内部分建筑的古旧风貌有的还依稀可辨,院内的空阔地带已经被割成若干小院。古籐在民国时期就已枯死,仅剩有一尺多长的根,现在已不复存在了。曝书亭一直保存到解放以后,可惜在十年动乱中被毁,现在古老的亭子砌上围墙成为一间间的小屋。古籐书屋饱经历史沧桑也已不存在了,原有“古籐书屋”字样的匾额亦不复存在,只有它的后窗户还略能找出一些古老的痕迹。那清新幽雅庭院、吟诗晒书的书亭已成为过去,但朱彝尊严谨而科学的治学精神,以及他对北京的历史研究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将激励着后人不断地探索、研究。
标签:朱彝尊 曝书亭 责任编辑:吴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