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从赶“水上庙会”到天天有节目
2019年6月6日 08:42 来源:嘉兴日报 记者 陈 曦 沈 洁 通讯员 陈宏伟

——运河畔的生活转型记系列报道之四

  【运河坐标】:网船会

  每年除夕、清明、中秋前后,王江泾镇莲泗荡水域都旌旗招展、锣鼓喧天。江苏、浙江、上海等地的渔民蜂拥而至。商船、渔船、烧香船、丝网船汇集而来,船队从刘公园门口延伸至大运河,长达5公里多。这个“水上庙会”起源于元末明初,被称为“网船会”,这种江南民间自发性的祭祀活动一直延续至今,衍生了打莲湘、挑花篮、扎肉提香、舞龙、舞狮、打腰鼓等民间文艺表演。

  往昔的网船会盛景犹如一幅水乡文化素描,定格在王江泾的历史和世世代代王江泾人的心中。十多年前,因莲泗荡水域实行交通管制,网船会曾遭遇“有庙会无网船”的尴尬。从2008年开始,王江泾镇政府着手准备材料,计划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对“船多人少”的窘境,区、镇二级相关部门以及文化界知名人士纷纷行动起来,做好协调工作,对驾船前去莲泗荡赶庙会的渔民给予更多人文关怀。

  2009年,王江泾镇政府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由政府主导这场大型的民间盛会,组织举办“中国江南网船会”,打响网船会知名度。经过数年的努力,莲泗荡渐渐恢复了过往“千帆竞渡”的盛况,一些濒临绝迹的民间技艺再度回归人们的视野。2011年5月,网船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13年开始,政府逐渐退出主导地位,网船会又恢复了原汁原味的“水上庙会”形态。

  【运河人物】:李金红

  6月4日上午9时,王江泾镇栋梁村村民李金红在自家店铺门口指导几名队员排练最新的节目《运河船娘》。“小时候的生活与水、与船脱不开关系,船是我们那个年代生活、交通的必需品。”李金红说,从小要靠搭乘船只出行。《运河船娘》这个舞蹈就是展现了船娘们摇船出行的生活场景,让大家了解运河边农家的代步工具。

  出生于1963年的李金红是土生土长的王江泾人,从小就生活在运河边。7岁那年就跟着村文戏队下乡巡演,练就了一身舞艺。2007年,她组建成立美丽乡村排舞队,这是当地一支名气响当当的排舞队,由双塔村、栋梁村和田青村的妇女自发组成,目前有稳定队员20余人,年龄从30岁到50多岁不等。

  12年来,美丽乡村排舞队参加过各类大大小小比赛近百场,各类奖项拿了50多个,蝉联王江泾本地排舞比赛多届冠军。“去年,我们在各个村巡回表演‘八八战略’主题宣讲节目,参加了油车港镇首届‘丰收节’,开场的龙鼓舞就是我们表演的。”李金红说,从开始跟着电脑视频生硬学习,到现在灵活结合热点时事编舞,将故事和情感融入节目中。一路走来,姐妹们越跳越带劲,让这支带着“土”味的排舞队舞出了“奇迹”。

  排舞队的组建得益于网船会。1979年,16岁的李金红第一次看到网船会的盛景,场面很是宏大,陆续有远道而来的船只在莲泗荡靠岸,密匝匝地排了一长溜,渔民们用这种最朴素的方式祭祀祈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出入平安、农渔丰收。在网船会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2007年,李金红的排舞队也应运而生,并首次在网船会期间登台亮相。

  “这几年,文化活动从少到多,内涵从浅到深,农村文化逐步繁荣兴盛,焕发出乡风文明的新气象。”李金红说。如今,看大戏、跳排舞、听讲座,或是参加“爱心志愿活动”“老年集体生日会”“阅读全家”等一系列形式各异、满足不同层次文化需求的活动,已经逐渐成为老百姓的日常习惯。文化活动覆盖全年龄、全年度,全民热衷参与,形成良性循环,带动一股崇文尚礼的社会风气在秀洲发散,营造了一个“天天有开放、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季季有演出、重大节日有礼仪”的良好文化氛围。

  千百年来,大运河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滋养了独特的运河文化和人文景观。“运河”已是秀洲鲜明的文化烙印,“运河情”更是萦绕在嘉禾儿女心头不可或缺的情愫。5月20日,一场“星空朗读”文化活动在王江泾镇长虹公园举行,讴歌了嘉禾儿女70年来在运河畔创造的传奇故事。下半年,秀洲区还将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主题,组织开展“峥嵘70年”“我和我的祖国”“祖国好·家乡美”等活动。

  【运河手记】

  历史归于烽烟,时代飞速变迁,而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却是永恒的。大运河畔的百姓,从最初参加网船会只是单纯祈求风调雨顺,到如今物质生活富裕后,开始追求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2018年5月,大运河上第一家以文化命名的省级旅游度假区获批,那便是位于王江泾镇的嘉兴运河文化省级旅游度假区,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淳朴的王江泾人,世世代代汲取着丰厚的运河文化养分,正在演绎越来越精彩的诗样人生。

标签:运河 责任编辑:平彩娟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