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2019中国江南网船会开启水乡文化之旅
2019年4月3日 08:41 来源:嘉兴日报 撰稿人 陆健泽 钱丽莉

生态为基 产业为根 文化为魂

2019中国江南网船会开启水乡文化之旅

 

  春日里的莲泗荡风景区,小桥流水写意,碧波微澜间,处处美景入画来,成为不少游客踏青旅游的好去处。河边,千舟集聚,次第相接;岸上,四方来客,熙来攘往。各种金龙大旗猎猎飘扬,盛装的渔民敲锣打鼓……4月2日,2019中国江南网船会在莲泗荡风景区盛大开幕,来自苏、浙、沪、皖的100多个社团,数万名民众竞相参与这场水上民俗盛会。在这场盛会背后,莲泗荡风景区以其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厚的文化底蕴、相融的产业特色再次受到关注。

  作为国家AAA级旅游景点,莲泗荡风景区由刘公园、江南水乡渔俗文化博物馆、刘公塔、景观河堤等景观组成,年接待游客量逐年增加,2018年接待游客达51.2万人次,营业收入超1300万元,荣获浙江十大“最具特色湿地”的美誉。为进一步提升景区内涵,近年来,莲泗荡风景区按照国家AAAA级景区标准对景区范围进行扩展,对现有产品进行优化提升,并进一步完善餐饮、住宿等公共配套设施,同时结合莲泗荡周边村庄,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通过文化的挖掘、环境的改善以及产业的调整,形成了江南独有的人文内涵的旅游景点。

  

  以“水”为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王江泾镇圃舍·漪莲田园民宿极目远眺,水面波光粼粼,岸边绿树环绕,这幢伴水而建的两层农房自改建成精品民宿后,因与3A级景区莲泗荡隔路相望,备受游客的青睐。

  “水”是莲泗荡的肌理。莲泗荡风景区以天然湖荡为核心,包括东、南侧自然圩区,属于江南水网平原湖泊湿地。去年2月,王江泾镇启动了莲泗荡国家湿地公园创建,公园规划总面积593.69公顷,其中各类湿地面积583.49公顷,湿地率98.28%。

  如何护好水资源?近年来,王江泾镇持续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围绕莲三莲泗荡水域开展的水岸同治措施,有效地修复了湖荡生态系统,治理后的莲泗荡水质达到Ⅳ类水及以上,水体透明度达1米以上,做到“水下无淤积、水中无障碍、水上无漂浮、岸边无垃圾、岸堤有绿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金”从水中来,如何实现?王江泾镇依托莲泗荡湿地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除了网船会,荷花是莲泗荡的另一张金名片,每到夏天,在莲泗荡旁的万亩荷塘内,荷叶田田,婀娜多姿,荷花绽放,香气袭人,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欣赏这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景象。

  观赏荷花的同时,王江泾镇依靠良好的农业基础和湿地资源,做大做优现代生态农业。去年,莲泗荡风景区“省级休闲渔业精品基地”通过省级验收,该基地位于王江泾镇民主村,交通便捷,是一个集淡水养殖、餐饮娱乐、垂钓休闲、农业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型渔业休闲观光型综合农庄。接下来,王江泾镇将进一步发挥景区的资源保护、提升、挖掘和整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在市场开拓、营销宣传、旅游活动等方面下功夫,营造“吃鱼、赏鱼、戏鱼”为一体的渔业休闲格局。

  

  以“文”为魂:民俗文化璀璨夺目

  如果说“水”是大自然对莲泗荡的馈赠,那由水衍生出的民俗文化——“网船会”则是留给莲泗荡的另一份礼物。

  “网船会”起源于元末明初,是苏浙沪一带渔民自发组织的民间民俗活动,自清咸丰以来,每年清明、中秋、除夕期间,苏浙沪一带渔民、船民数万人,纷纷驾船来到莲泗荡,船只汇集荡面,不下数千艘,蔚为壮观,形成了国内罕见的水上民俗盛会,也是一幅传承百年的水乡素描。

  近年来,为了保护好网船会这一江南水乡特有的文化景观,莲泗荡风景区以争创国家AAAA级景区为标准,先后建造了刘公塔、九曲廊桥,扩建了停车场,迁建了娘舅庙,新建了祭祀前殿等。庙旁边的购物一条街,干净整洁有秩序,卖的都是当地的一些土特产,梅花糕、公泰和酥糖、臭豆腐干、乡村米糕……琳琅满目。还有沿河景观,亭台楼阁,风景秀丽,在春暖花开时节,踏青闲游,无比舒畅。

  2011年“网船会”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使莲泗荡成为江南独有的人文内涵的旅游景点。为了做大做强“江南网船会”品牌,提升嘉兴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和莲泗荡风景区的知名度和关注度。今年的网船会活动以省级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为平台,以莲泗荡风景区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为契机,以“民间民俗·多彩浙江”系列活动为主题,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生活、焕发时代活力,全力打造一个具有江南民俗特色的水乡盛会。

  如今,依托得天独厚的江南湿地生态条件和千年运河古镇的文化积淀,王江泾镇打响了网船会、荷花节、渔文化节等“运河之韵”系列文化活动品牌,同时,伴随着长虹桥、苏嘉铁路遗址公园、美丽乡村等景观串点成线,一幅全域旅游新图景正在王江泾镇徐徐展开。

标签:网船会 责任编辑:平彩娟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