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办实事解民忧惠民生 心无百姓莫为“官”
2017年10月13日 09:04 来源:嘉兴日报 记者 沈 洁 陈 曦 区委报道组 马国海

  □学新语探实践

  办实事解民忧惠民生

  心无百姓莫为“官”

  

  【之江新语】我们是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一定要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以“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的态度,真心诚意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要抓实做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每项工作,努力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新塍镇潘家浜村无疑成了“网红”,它的农家乐、农民公园和民宿等在朋友圈被无数次刷屏,这是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的缩影;在高照街道信达香格里小区,因为嘉兴市卫生幼儿园秀洲分园的落户,很多家长和孩子有了更多期待。

  这些年来,每年“两会”期间,秀洲区都会发布具体的政府民生实事项目,这一项项或宏观或具体的实事,有效地改变着秀洲,让她变得更美、更有活力;也同样影响着每一名秀洲人,让大家的生活变得更便捷、更幸福。这背后,正是执政为民的生动体现。

  问需于民,将话语权交给百姓

  《关于征集2018年秀洲区民生实事项目的公告》于今天发布,要求就全区经济发展、城镇建设和社会事业等各个领域的工作,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贴心、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入手,重点围绕生态环境、食品安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公共交通、社会管理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方面进行选题。

  民生实事,就要以民为需,因民而建,就要把民意贯穿始终。历年民生工程的出炉,都是一个百姓“点单”、政府“埋单”的过程。每年下半年,区政府都会向社会公开征集下一年度的民生实事,将话语权交给群众,形成一套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的征集、筛选、督办工作体系,让民意真正成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每年民生实事项目的征集筛选,都充分让百姓当主角。

  今年“两会”期间,2017年区政府“八件民生工程”受到广泛关注。交通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城乡危旧住房治理改造工程、大气污染防治工程、人才安居工程、学前教育资源拓展工程、医养结合工程、河湖清淤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工程,这八件民生工程如春风化雨,紧贴民心。如今,这些民生实事正在逐一推进。

  此外,王江泾镇还在全区率先实施镇级民生实施项目人代表票决制,镇政府将决定权交给同级人大,让人大代表投票选出最迫切需要实施的工程。民生项目立项后,人大代表们时不时去实地查看项目进展,走村入户与老百姓交流遇到的难题。由民众选举的代表向来与民众亲近,沟通起来容易许多,此前阻碍项目进程的农户搬迁问题,因为代表们的耐心劝解而得以妥善解决。

  惠及民生,为百姓创造美好生活

  从一个普通农村变身为旅游精品村,潘家浜村仅用了半年时间。村民胡佳佳是见证者,也是受益者,他拿到了全市首张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执照。在引导村民投资发展的基础上,潘家浜还筹备建立桑梓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后,将整合各方资源,有机统一管理,发展民宿、农家乐、开心农场等。自去年以来,秀洲区全面启动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启动实施第一批18个精品村项目建设。

  9月1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特色国际化教育实验基地学校(王店镇中学)的外语教育项目正式开班授课,由北外项目备课组精心准备的“大猫英语课程”让学生们感受到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外语课堂。这是全市首个乡镇学校与名校合作的教育项目,也是继秀洲区与上海外国语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合作办学后,又一种新型的合作模式,借名校资源提升乡镇学校的外语水平。

    除了教育,医疗领域也频频借力发展。在市第一医院王江泾分院揭牌开启市本级首个全面托管合作办院模式后,市妇保院秀洲分院、市中医院新塍分院相继揭牌。今年,全区继续深化第二轮市级三甲医院与区域内二级医院的全面托管工作,一个真正实现“人才资源双下沉,能力效率两提升”的具有秀洲特色的医疗联合体办医体系正在形成。

    物质生活富裕后,百姓开始追求更高层次、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秀洲区想民所想,围绕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结合实际,以创新为引领,持续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向前发展,通过举办“我的艺术梦”开展全民艺术普及项目,形成周周有培训、月月有活动的良好氛围。

    一件件实事,貌似平凡却足见真情、足见实效,让市民真真切切看得见、摸得着,时时处处感受着身边的幸福。统计数据显示,近五年来,秀洲区民生保障支出每年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均超80%。

标签:民生 责任编辑: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