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强化自然资源保障 服务高质量发展
2019年8月14日 08:40 来源:嘉兴日报 记者 潘叶萍 通讯员 张赛赛

 ——访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秀洲分局局长张海强

  □“创先争优逐梦奔跑”部门“一把手”访谈

  【现场扫描】

  走在如今的王江泾镇收藏村,禾苗长势喜人,新修道路干净整洁,麒盛科技、顾家家居等一批重点项目正紧锣密鼓建设中,给这片区域带来了蓬勃活力。近年来,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收藏村迎来了崭新面貌,原本环境卫生不佳、占田的村庄违建,现已被大片平整后的土地所取代,整个区域面积1260亩,共搬迁农户153户,户均占地面积由原来的1.89亩下降到0.35亩,节地率达到81%。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引擎。2019年,秀洲区上报省政府计划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项目8个,其中6个项目经省政府批准列入全省2019年试点项目,试点项目个数属全省最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秀洲分局局长张海强说。

  在秀洲区,一个个稳步推进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正形成“耕地增加、生态改善、农民实惠、城乡发展”的多赢局面,实现了“土地节约集约有增量、农民安居乐业有保障”的目标,促进了“两新”工程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点亮着乡村振兴大梦想。

  【精彩回眸】

  如何将自然资源和规划优势转化为生态优势、发展优势?自今年2月挂牌以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秀洲分局整合原国土、规划、林业等职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多规合一”,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自然资源管理得到优化升级。

  对标“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目标要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秀洲分局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保障支撑作用。今年上半年,全区累计供应各类建设用地41宗,面积1308.8亩,完成8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项目的方案编制上报,涉及5个镇8个村,整治区域面积12219亩,其中宅基地复垦1171亩、土地开发1348亩。

  变“土地存量”为“发展增量”。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秀洲分局牢固树立和提升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理念,以创建节约集约模范区为契机,统筹配置空间资源要素,下大力气挖掘存量用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此同时,多措并举加快推进“标准地”出让、开展建设项目按期开竣工专项行动、完善土地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加快闲置土地处置等。

  为经济发展腾出用地空间,今年5月,秀洲区在全市率先出台“五未”土地处置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大力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和批而未供土地消化利用,优化低效用地再开发规划编制,积极探索低效利用、空闲、闲置土地退地机制,积极消化转而未供土地,加快建设用地供应速度,提高土地供地率,全面构建“增量撬动存量”用地保障机制。

  以“三服务”活动为契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秀洲分局不动产登记中心将“优化营商环境”和“最多跑一次”改革相结合,通过“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间”等一系列举措,定向为企业发展提供一项项便利服务。“现在,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和用地预审两个事项合并为一个许可事项办理,建设单位只需提供一套申请材料,就可同步办理两个许可事项,办理环节由原来的2个缩减至1个,办理时限由原来两个事项法定的7至12个工作日缩减至5个工作日。”张海强举例说,不动产登记中心通过一系列“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区域互通、“一地办理、一窗受理、一号通办”等,用心用情打好便民惠企组合拳,有力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未来展望】

  “围绕‘服务保障发展、服务保护资源,服务普惠民生’三驾马车,以规划为龙头,优化城乡空间发展格局。”张海强表示,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秀洲分局将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强化土地要素保障,辩证处理好生态文明建设与耕地保护、发展建设的关系,强化自然空间管制,加大“三位一体”耕地保护力度,扎实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助力秀洲高质量发展迈向新台阶。

  下半年,将围绕全新坐标和定位,抓住高水平空间规划这个牛鼻子,启动编制《秀洲高新区(秀湖G60互联网科创城)战略规划》;加大耕地保护力度,落实最严耕地保护制度;大力推进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积极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和“一村万树”三年行动计划;开展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有机结合“低散乱污”企业(作坊)腾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三改一拆”、耕地保护、三产融合发展、“五水共治”等工作,为高质量发展提供自然资源保障。

标签:一把手 责任编辑:平彩娟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