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加快农业农村“三美”建设 绘就乡村振兴新蓝图
2019年8月13日 08:51 来源:嘉兴日报 记者 赵 晨 通讯员 杜经纬

——访秀洲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局长王志荣

  □“创先争优逐梦奔跑”部门“一把手”访谈

  【现场扫描】

  近日,随着秀洲区与长三角毗邻地区农业农村合作联盟的成立,江浙沪三省交界处的四区七镇订立盟约并签订农产品区域合作协议。很快,更多鲜活的农产品就将进入长三角地区的大中型超市和农贸市场,共同丰富人们的“菜篮子”。

  “长三角各领域都在合作,农业农村发展自然不例外。”据秀洲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局长王志荣介绍,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今年初以来,秀洲区谋划开展“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共绘乡村振兴新蓝图”系列活动,通过搭建招商服务平台,推介秀洲农业经济开发区,更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接下来,秀洲区还将不断拓宽投资渠道,优化服务环境,推进要素集聚,提升品牌效应,为长三角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创造更多示范。

  

  【精彩回眸】

  如今,身处其中的秀洲居民深切感受到了农村面貌的变化: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了,粮食生产能力提升了,农民收入增加了,美丽农业示范基地和美丽乡村、美丽河湖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农村,让农村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自今年1月13日挂牌成立以来,秀洲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以五大振兴为重点,围绕“美丽农业”“美丽乡村”“美丽河湖”建设,全力推动农业平台建设、景区村庄创建、特色产业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农村改革等工作,实现了农业经济开门红,全区农业农村工作稳步提升。

  农田应该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农业应该是最美丽的产业。今年初以来,秀洲区围绕美丽农业建设,融合生产、加工、流通环节,融入农旅、科技、生态、美丽诸多元素,深化“五化五A”美丽农业创建,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利用“绿秀洲”区域品牌效应,开发稻渔米、稻鳖冻等优质优价深加工产品,全力打造“秀水渔米”“秀水稻香鳖”两大品牌产品,切实推进农业产业振兴,全力推进美丽农业与美丽乡村融合发展。

  建林村和潘家浜村分别入选省农旅一体化平台和省级农家乐集聚村建设项目,潘家浜村获评全市唯一的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上半年,秀洲区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硕果累累。王志荣表示,秀洲区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做好美丽乡村文章,全面打造“一廊三线五区”,推动美丽乡村从“一处美”迈向“一片美”。

  秀字当头,水字镶边。因水而生、因水而美的秀洲,今年以来,全力做好美丽河湖文章,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主题,充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通过河岸生态化改造、沿岸绿化及水景观打造,为“五水共治”向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未来展望】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是我们不变的工作重点。”王志荣表示,下半年,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将全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抢抓各项平台项目建设工程进度,完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80%、省级田园综合体70%、省级菱果特色农业强镇100%、省级渔业转型发展先行区100%,完成12000亩年度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目标,加速形成农业产业集群,确保今年签订的12个总投资27.26亿元的涉农项目加快启动落地。

  2019年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接续发力之年,也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下半年,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将继续围绕“三美”建设,加快美丽乡村示范创建,高质量抓好30个省级试点村工作,加速农业绿色发展步伐,确保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区,切实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成果。

  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秀洲区还将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多途径探索农户增收机制,加快打造一个村级集体经济强村,确保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达15%以上,并以全国30个农民合作社整县制提升试点为契机,清理一批不规范“家庭社”“空壳社”等不良类型合作社,围绕“依托产业、服务产业、带动产业”的目标,推进产业振兴和组织振兴,通过“十百千”行动,重塑农民专业合作社形象。

  乡村要振兴,关键靠人才。秀洲区将积极发挥好乡村振兴战略顾问团的作用,在发展规划、课题研究、方案解决、决策咨询、项目推进、技术引进等方面提供智力服务。下半年,还将成立乡村振兴学院,各个镇成立分院,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配备“最强大脑”。

标签:一把手 责任编辑:平彩娟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