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打好“三张牌” 加速推进秀洲文旅融合发展
2019年8月7日 08:53 来源:嘉兴日报 记者 徐 昊

——访秀洲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沈晓珍

 □“创先争优逐梦奔跑”部门“一把手”访谈

  【现场扫描】

  7月24日,“五色土的浪漫——中国农民画展(秀洲农民画)”在斐济中国文化中心开幕,现场集中展出了秀洲40幅优秀农民画作品,农民画浓烈的色彩、夸张的造型、饱满的构图,为斐济当地民众带来了一场别出心裁的艺术盛宴。

  “农民画是秀洲的金名片。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秀洲农民画品牌体系建设,推动农民画产业、旅游业深度融合。对外,我们通过农民画架起‘一带一路’沿线画乡的艺术对话桥梁,做好对外文化交流,打响秀洲农民画品牌;对内,则依托农民画打造秀洲文旅融合的IP。”秀洲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沈晓珍表示。

  斐济文化交流展正是上半年秀洲农民画对外交流的一个缩影:以农民画为题材的原创舞蹈《村里厢的画室》获得全国群星奖入围奖;6月、7月秀洲农民画分别赴芬兰和斐济进行“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展以及意大利都灵国际图书展(文创),为当地居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精彩回眸】

  文化是内容,旅游是载体。文旅融合,已成为增强文化活力、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1月13日,秀洲区文化和旅游局正式挂牌成立,宣告秀洲区进入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新阶段。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区文旅局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文旅融合发展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紧扣提供优秀文化旅游产品和公共服务这一中心环节,主动融入现代化田园新秀洲升级版建设大局。

  挖掘与丰富“人文秀洲”内涵是秀洲区的重要课题。区文旅局紧紧围绕“人文秀洲”建设,积极抓好“1+6”工作。“1”即“人文秀洲”发展规划的编制完善工作,“6”是根据庆祝建国70周年、运河文化等六大主题,推出一系列特色文化活动,如“星空朗读”、中国江南网船会、“多彩秀湖·文化惠民”以及征集“秀味十碗”、“秀洲八景”等。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擦亮城市文化名片之源。今年上半年,秀洲区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市首家村级智慧书房落户洪合镇凤桥村,嘉兴市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建设也正有序推进中。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满足基层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强化“两员”队伍等基层文旅队伍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推进秀洲旅游目的地建设,区文旅局全面启动《秀洲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9-2025)》的修编工作。以各类文旅项目为抓手,在全域旅游品质提升上集中力量下功夫:全力推进嘉兴运河文化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乡伴文旅粮仓改造开工,运河酒店投入运行;莲泗荡公园4A级景区提升工程启动,银杏天鹅湖项目将在下半年开园……

  【未来展望】

  “我们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机遇,围绕文旅产业发展展开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沈晓珍介绍,接下来,区文旅局将着力打好“三张牌”,推进秀洲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一是做好一条运河的文章。运河文化是秀洲文旅产业的引擎项目,区文旅局将以运河为主线,结合运河、湿地特色和深厚人文资源,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加快推进嘉兴运河文化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在此过程中,整理一批运河故事,挖掘一批运河非遗、创作一批运河文学和舞台作品,深入讲好秀洲故事,打造具有秀洲特色的运河文化IP。

  二是做好一张农民画的文章。作为秀洲文化的瑰宝,区文旅局将为农民画赋予更多“能量”,从文化名片升级成文旅融合和对外交流的名片。一方面,区文旅局将围绕打造秀水新区,推进农民画主题民宿、油车港农民画非遗小镇建设,通过农民画专家引领,强化文旅融合,做好农民画精品创作、农民画传统技艺传承。同时,做好农民画对外交流,积极参与运河沿线的农民画画乡联盟活动,推动农民画及其衍生产品走出去,使其成为彰显秀洲浓郁地域特色的金名片。

  三是抓好一批重点项目。美丽乡村,是秀洲引以为傲的亮点,区文旅局将结合乡村的江南风韵以及丰厚的文化内涵,做好乡村旅游。立足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要节点,发掘一批红色旅游项目。进一步丰富弘扬秀洲美食文化,促进秀洲本地旅游业态的开发。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以“多彩秀洲?文化惠民——周周有约”活动为载体,打造秀洲全民参与的文化活动品牌。

  此外,区文旅局还将探索数字化推广模式,培育优秀的第三方旅游平台,强化文旅产业营销推广。加强与省市各大高校的合作联动,做好全区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及“山海协作”为契机,塑造“悠游秀洲画语江南”外宣形象,加强外界协作,谋求秀洲文旅发展新平台、新动能。

标签:一把手 责任编辑:平彩娟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