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全市首创!秀洲区推出“证照注销联办”
2019年4月18日 09:02 来源:南湖晚报 N晚报记者 付梦婕 通讯员 朱琴燕

打破商事主体“准入容易准离难”的桎梏

  “您好,我来办理证照注销。”昨天上午,秀洲区洪合镇的林化力来到秀洲区政务服务中心的无差别综合窗口前,办理母婴用品店证照注销手续,他从文件包里拿出了一叠申请注销营业执照和经营许可证的材料。

  企业注销登记申请书,食品经营许可证注销申请书,营业执照正、副本原件,经营许可证正、副本原件……交齐材料后,窗口的工作人员对材料进行初审,并流转至后台审批。

  10分钟后,工作人员交给林化力两张准予注销的通知书。“没想到这么快呀!”收拾完材料,林化力起身离开了服务大厅。

  “其实我去年就想过来申请注销了,但当时证照注销是分开的,至少要跑两次,觉得费时间,就一直拖着没有来办理。”林化力告诉记者,“今年年初我听朋友说起‘证照注销联办’,当时还不相信会这么方便,今天一看果然很快啊!”

  

  多部门、多次跑

  企业注销难

  近年来,随着开办企业的日益便捷,注销难的问题开始凸显。许多商事主体的营业执照和经营许可证不在同一登记(审批)部门,群众和企业要办理证照注销,不仅要“多部门多次跑”,时间也比较长。以娱乐场所的证照注销为例,营业执照注销登记涉及市场监管部门,娱乐场所经营许可证注销涉及文化旅游部门,消防安全检查合格证需交回消防部门,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注销涉及卫生健康部门……

  “过去,商事主体在办理证照注销时,因为嫌麻烦,常常注销了营业执照后就不管经营许可证了,等着它自动失效,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完善的。”秀洲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高晓峰对记者说,“在‘三服务’过程中,许多企业向我们反映注销中的难点和痛点。为了优化整合证照注销审批流程、有效提升商事主体的退出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今年年初,我们采用了‘证照注销联办’的方式来缩短群众和企业办理商事主体证照注销的审批链,这在全市属于首创,真正实现了群众和企业到政府‘一事跑一次’的目标。”

  据了解,秀洲区市场监管部门在年初经过反复调研,首先在食品经营、食品生产(含“三小一摊”登记)、医疗器械经营、药品经营等行业的商事主体探索开展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注销联办。

  从昨天开始,“证照注销联办”模式在秀洲区全面推广,涉及公安、卫健、文旅等9个部门。

  高晓峰介绍,秀洲区商事主体“证照注销联办”实施范围暂定为商事主体因停业需办理营业执照及相关经营许可证注销且办件量相对集中的22个行业。今后,有条件纳入“证照注销联办”的行业,将“成熟一批、公布一批、实行一批”,逐步拓展范围。

  截至目前,秀洲区已有300家商事主体通过“证照注销联办”模式享受了注销便利化改革的红利。

  

  一套材料申请、一个窗口受理

  当场一次办结

  何为“证照注销联办”呢?

  据悉,“证照注销联办”就是商事主体因停业向登记(审批)部门办理证照注销,在商事主体自愿并且提交材料齐全、符合法定条件的前提下,通过政务服务综合窗口无差别受理、后台同步办理,实现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同时当场注销的审批模式。

  具体来说,在前台一窗受理环节,“证照注销联办”事项由无差别综合窗口依商事主体申请人申请统一受理,窗口受理人员一次性收取注销联办事项所需全部材料,申请人提交的材料齐全且符合法定形式的,经综合窗口初审后予以受理,流转至后台审批;材料不齐全的,当场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齐的全部材料。

  接着便是后台并联审批环节。后台审批人员对符合法定条件的,当场作出注销决定;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告知受理人员修改事项,由受理人员当场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齐的全部材料,避免申请人往返多次跑。

  最后,当后台审批人员作出注销决定后,即时将办理结果或注销通知书及决定书交至综合窗口受理人员,综合窗口受理人员将注销通知书及决定书一次性当场发放给申请人或邮寄给当事人。

  “在‘证照注销联办’改革推进过程中,我们通过建立密切协同的工作机制,形成无缝隙、一体化、零障碍的审批机制,确保了商事主体‘证照注销联办’各环节运行顺畅,极大地提高证照注销审批效率。”高晓峰表示。

  “一套材料申请、一个窗口受理、当场一次办结”,达到了“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间”的目的。通过“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再造流程,最终实现群众和企业办事“最多跑一次”、“最多跑一窗”、“一事跑一次”。

标签:证照 责任编辑:姜文豪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