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绿满嘉禾万象新
2018年12月12日 09:30 来源:嘉兴日报 记者 顾亦来

改革开放40年嘉兴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改革开放40年,是嘉兴对生态环境保护认识发生深刻变化的40年,也是嘉兴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的40年,更是嘉兴环境质量由恶化转向逐步改善的40年。

  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市大禹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嘉兴依托“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抓手,在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不断拓展生态建设内涵,不仅让江南水乡重新焕发水清、岸绿、天蓝、地净、景美的魅力,城乡规划得更精致、建设得更精美、管理得更精细,更使嘉兴生态发展从“高颜值”走向“高质量”。

  数读发展

  40年,嘉兴生态文明的意识根植人心,绿色发展的版图不断扩大。

  嘉兴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这个数据在2011年以前显示为0,2018年1~10月为74.4%;劣五类、五类水体比重从2012年末的80.6%下降到目前的2.7%;市区空气优良率,2013年为58.9%,2018年1~10月为76.3%;市区PM2.5年均浓度从2013年的68微克/立方米下降到目前的38微克/立方米,接近35微克/立方米的国家二级标准限值。全市林木覆盖率已超20%。

  时代回眸

  理念引领,绿色发展成社会广泛共识

  每个人的心中都珍藏着一个绿色的梦想。因为绿色,象征着新的开始和成长,意味着新生和富饶,这也是过去40年嘉兴发展最动人的底色。

  回顾嘉兴生态文明建设的脉络,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深刻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立市之基、强市之本。

  这些年,嘉兴密集出台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文件,谋篇布局推进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中共嘉兴市委关于深入贯彻省委“两美”建设决定、打造江南水乡典范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组合方案,以环境容量切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水环境改善等一系列重点工作,用环境容量考量一个城市的产业匹配度、生活幸福度,以及发展的可持续、未来的竞争力。

  在嘉兴,市委书记、市长在内的各级党政负责人都要带头担任辖区内主要河流的河长,牵头负责所辖河流的水质改善工作。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明确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推行河长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到2018年年底前全面建立河长制。由嘉兴首创的“河长制”正迈向“河长治”,并向全国推广。

  在嘉兴的决策层看来,生态建设既是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重要举措,也必将为嘉兴未来发展开拓更大的战略空间。

  嘉兴强化环境准入与服务,以“多规合一”试点为契机,编制《嘉兴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5—2020)》,划定全市生态保护红线,规模为7.85万亩。坚持规划引领,制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和正面清单,落实环评、能评制度,完善项目准入集体决策机制,对项目投资强度、亩均产出、能耗、环境容量等指标进行审查,2013年以来,全市共否决不符合准入条件的项目652个。

  在《嘉兴市2014至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中,燃煤锅炉淘汰、地方燃煤电厂改造升级、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整治、重点工业行业领域废气清洁排放改造、城市扬尘治理、农村废气污染控制等都有了明确的年度量化指标,“五个全”的硬举措——生产车间、原料仓库、生产线“全封闭”,污水处理设施、臭气异味产生环节“全加盖”,生产工艺废气、污水处理产生废气、储罐废气“全收集”,收集废气高效“全处理”,日常加强“全监管”,再次让人们看到了市委市政府打造“嘉兴蓝”的铁腕决心。

  最令人难忘的是,《嘉兴市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条例》——这是嘉兴市人大常委会获得地方立法权后出台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嘉兴由此开启了依法禁止露天焚烧秸秆的新时代。

  “现在不能烧秸秆了,要处罚的,田里都装监控了。”平湖市曹桥街道曹桥村村民曹根甫说,“我们也不担心稻草秸秆没地方处理,因为有人会来收的。”

  去年,《嘉兴市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意见》《嘉兴市区城镇生活垃圾分类三年行动计划》两份文件,又掀动了一场从城市到农村的垃圾革命。

  绿色发展的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嘉兴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嘉兴有超过80%的村庄,把美丽乡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写入村规民约,形成人人知晓、共同参与、全民监督的执行体系。

  绿色,绽放了嘉兴魅力,越来越多的世界500强企业来到嘉兴投资兴业。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新业态也层出不穷。

  对于每一位嘉兴人来说,一曲曼妙的绿色协奏曲,让脚下的土地,开始变得不一样。

  

  措施有力,江南水乡从愿景走向现实

  满目皆是别具特色的庭院景观,红砖青瓦的小矮墙砌出生动的图案,雪白的墙面画着悠然的江南水村……无不叫人心旷神怡。这是海宁市马桥街道利众村。“过去我们村污水遍地、臭气熏天,后来通过生猪退养、产业转型,实现了一步一景,现在我们像生活在花园里一样。”村民孙祝康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在自家废弃的猪食槽里养起了荷花和金鱼。除了吸引游客前来,四邻八乡也总爱聚集到这里,在宽敞美丽的庭院里拉家常,分外热闹。

  嘉兴,曾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生猪供应基地。这些年,像利众村这样的养猪大村相继蝶变成“美丽乡村”,游客络绎不绝,“美丽乡村”在经历了生猪退养的阵痛后迎来华丽重生。

  2013年开始,嘉兴以铁的决心推进以“拆违减量”为重点的生猪养殖业转型发展工作,累计拆除违建猪舍面积1650万平方米,生猪存栏量从2012年末的273.1万头削减到目前的约18万头,并实现100%规模化养殖。全市累计投入30多亿元,帮助10多万户退养农户顺利转产转业。农民收入继续稳居浙江省第一。

  知行合一,行动措施扎实,是嘉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关键经验。

  嘉兴在全省率先提出工业污水入网不留空白,全市8847家工业企业全部实现了污水入网。2017年底,生活污水处理已实现城乡全覆盖。

  嘉兴的工业化起步于块状经济。然而,低、小、散的块状产业也让嘉兴的环境治理呈现明显的块状特点:既有小木业污染形成的“墨汁河”,又有喷水织机污水排放形成的“牛奶河”,还有钢铁行业污染形成的“黄河”、印染行业造成的“红河”……嘉兴向这些河全面开战,坚决关停并转“低小散”,从源头抓起,从根子上消除污染源。

  城中村和违章建筑,是城乡环境管理的“痼疾”。嘉兴以治脏、治乱、治旧、治违等为重点,狠抓“三改一拆”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出门几百米就能置身绿树丛中,在嘉兴,绿与水的交相辉映,红色资源与江南文化的有机融合,形成了特有的园林风貌。2006年,嘉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为嘉兴增加一张很重要的名片。2007年,全国绿化委员会发文,授予在国土绿化建设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嘉兴“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荣誉称号。这些年,嘉兴城市园林建设的步伐一直不曾停歇,城市绿量稳步增长,续写了绿的繁荣。近五年来,全市已建成生态绿道927.34公里。各级财政和工商资本等累计投入绿化资金超过50亿元,全市林木覆盖率已超20%。

  回首嘉兴的绿色发展之路,有市民感慨万千:“这些年,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市民看在眼里,感怀在心,转化为人人“植绿、护绿”的实际行动。在城市,公园里的花草树木都有人认领养护;在乡村,村民成立护绿队值班巡逻。政民互动、城乡携手的植绿护绿场面随处可见。

  蓝天常在、绿水长流、鱼翔浅底、繁星闪烁……如今,这样的美好愿景正在嘉禾大地上逐渐成为现实。

标签:改革开放 责任编辑:姜文豪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