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嘉兴区域协作发展综述
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汹涌的改革浪潮中,嘉兴逐浪追梦完成了江南小城的完美蝶变。
嘉兴蝶变的路上,离不开“朋友们”的携手相伴,上世纪自发地“接轨上海”,与长三角地区互通合作;嘉兴蝶变的路上,也不会离开“朋友们”,与浙南地区、西部地区结对共进,助力脱贫,步入全面小康。
风雨同舟四十载,不忘初心谋新篇。近年来,嘉兴区域协作更进一步。去年我市获批“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今年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与对口地区也从“输血”向“活血”转变。
东方风来满眼春,回望秋色果满园。嘉兴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区域协作的成果史。携手共进路上,嘉兴一直都在。
数读发展
40年来,嘉兴与周边区域、对口支援区域共同完成了巨大转变。
与近邻上海,从最初的民间交流,跨越至“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利用上海引进内资项目实到资金80.22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00%,通过上海引进外资项目实到资金8.65亿美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15.6%;
与长三角城市,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嘉兴已成为“长三角一体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与对口地区,今年市、县两级财政共计筹措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资金1.53亿元,实施项目39个。
时代回眸
风从“海”上来
1978年,改革开放春雷乍响,民营经济破土而出,一时间,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嘉兴大地翻开了全新篇章。
在新篇章中,上海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上世纪80年代,嘉兴的乡镇企业开始与上海联营,借力上海发展自身;上海的技术人员则开始每个周末往返于上海和嘉兴之间,深入乡镇企业解决技术问题,他们被称为“星期天工程师”,在嘉兴民营经济的发展中留下了一个个风尘仆仆的身影。
上世纪90年代,修建沪杭高速公路,嘉兴段占了约三分之二,在那个还不富裕的年代,资金出现了缺口,但是嘉兴人你出300元、我出500元,聚沙成塔,硬是将这条高速修了起来。
沪嘉两城地相近、人相亲,民间交流从未停止。
时代不断加速,嘉兴接轨上海的步伐更加热络,政府看到了这股强大的民间潮涌,开始将接轨上海纳入发展战略。
1996年,上海陆家嘴矗立起一座“嘉兴大厦”,这是陆家嘴第一幢由外省地市投资建造的大厦。《解放日报》当天以整版报道,主题便是“携手!上海嘉兴共扬帆”,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亲自擘画“八八战略”,其中提到要“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交流与合作”,为浙江发展锚定了接轨之路。
时光再回到去年3月底,省政府批复同意嘉兴市设立“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嘉兴作为全省接轨上海“桥头堡”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明确。
站在了新的风口上,嘉兴乘势而上。
22年前的嘉兴大厦,今年已焕然一新,变成了嘉兴驻沪孵化器总部,将打造成为嘉兴离岸科技创新中心,目前,正在洽谈孵化项目6个,两个项目已落户。借助上海人才科技优势,双方在创新资源上加快互融互补。“星期天工程师”在新时代下有了新的表达。
我市园区合作进一步深化,张江长三角科技城规划展示中心已正式开馆,该科技城最为人熟知的特色就是“一园跨两地”,一半在上海金山,一半在嘉兴平湖。
交通是接轨的基础。我市水陆空全面发力,一个接轨上海的立体交通圈正逐渐成形。铁路方面,轨道交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成立,沪嘉城际轨道确定为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建设一号工程;航空航道方面,军民合用机场改扩建工程可研报批有序推进,杭平申线航道正大力改造;公路公交方面,我市今年开工建设3条毗邻地区道路,开通6条省级毗邻公交和通勤线路。
接轨上海,落脚点始终在民生。我市一方面加大教育资源引进,今年,全市新增教育合作项目18个,新增与上海结对学校27所;另一方面实现医疗资源共享,近年来,全市共计与上海37家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建立了3个院士工作站、29个联合诊疗中心、71个医疗合作项目和200多个专病专科门诊,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上海优质公共服务。
潮涌长三角
嘉兴与上海,在改革开放40年的浪潮中,手牵得越来越紧、心贴得越来越近。如果把目光放眼到整个长三角,就会发现,这也正是长三角的大势所趋。嘉兴接轨上海的步伐,与沪、苏、皖一起,共同构筑了长三角的一体化。
沪苏浙皖地域面积35.9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亿人,经济总量19.5万亿元,占到全国的23.7%,作为跻身国际公认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来说,长三角在世界经济版图中可谓是举足轻重、占有重要一席。
事实上,“长三角一体化”并不是一个新名词。早在1992年,长三角15个城市经济协作办主任联席会议制度就得以确立,迄今已26年。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就已经看到了长三角蕴藏的巨大潜力,设立了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定期会晤机制,成为区域合作协调机制中最重量级的会议。
但一路走来,不少问题渐渐浮现,归根究底,主要囿于不同行政区划和部门分割所带来的利益纠葛以及管理碎片化。
今年,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正式宣告成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出台,这项工作得以从制度、政策、标准等层面加以协调对接,形成了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级运作机制。老话题开启了新思路。
居高声自远,高度决定视野。长三角一体化得到了国家最高层的关注。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表示,要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这对嘉兴意味着‘天时地利人和’,是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我们要有紧迫感,加快深入研究,找准自身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定位,为进一步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做足准备。”11月27日,市委书记张兵在嘉善调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时说。
作为长三角的重要城市,嘉兴融入长三角从未停滞。
基础设施方面,通苏嘉甬铁路基本线型已确定,沪乍杭铁路、沪嘉城际轨道对接项目列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产业平台方面,嘉善县已与中新苏州工业园区签订了合作开发意向书,双方将共同打造30.8平方公里的合作园区;
人才科技方面,嘉兴是G60科创走廊的重要一环,在G60上跑出创新“嘉速度”;
民生服务方面,我市与千岛湖的引水工程正在有条不紊进行中;
……
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在长三角一体化按下“加速键”之时,嘉兴以一连串的动作为自己牢牢贴上“长三角人”标签。
携手共迎春
近日,我市月河历史街区出现了一家“诗画若尔盖藏文化体验馆——嘉兴月河店”,体验馆内陈列着来自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的十几种农特产品,独特的风情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据了解,若尔盖县是南湖区扶贫协作结对地区,该体验馆由南湖区和若尔盖县共同组建。
这是嘉兴实践东西部扶贫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初期,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了加快东部沿海发展战略,长三角被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6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两个大局”战略构想,中央作出了“东西扶贫协作”这一重大决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则从我国区域发展新形势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要求出发,明确提出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嘉兴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红利,同时也承担起了应有的区域协调发展责任,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嘉兴贡献”。
无独有偶,我市与省内欠发达地区同样也结成协作关系。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看到了省内的山海资源,将“山海协作”写入“八八战略”,即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努力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
具体而言,我市多管齐下,既“输血”又“活血”。今年市、县两级财政共计筹措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资金1.53亿元,实施项目39个。
同时与宜宾市共同谋划建设海屏纺织产业协作示范园,计划5年内总投资100亿元,可吸纳就业18000人,目前已完成投资2.93亿元。另外,多地创新开展以“飞地”为主要模式的产业合作,今年11月,嘉善—庆元—九寨沟“飞地”产业园项目在嘉善大云奠基,这是我省首个跨省、跨县域三地共建“飞地”抱团强村项目,是三地优势互补、携手深化山海协作和东西部合作的一个缩影。
我市还加强与对口地区的劳务与智力协作。今年初以来,嘉兴市赴受援地调研对接劳务协作工作18次,组织105家企业在对口地区召开专场招聘会15场,提供就业岗位6560个,截至目前,嘉兴市帮扶对口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332人。
过去40年,嘉兴发展的每一步都倒映着区域协作的身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要总结经验、乘势而上,在新起点上推动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在这样一个改革之潮涌动的年份,嘉兴将携手上海,携手长三角城市,携手山海协作、东西部结对城市,不忘初心,共同奏响奋进新时代的改革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