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嘉兴市各地绘制平台优化提升路线图
2018年11月13日 06:45 来源:嘉兴日报 记者 符 静 通讯员 章 纯

  两手发力构筑强大承载力、竞争力、高能级大平台

  30多年来,全市大大小小的工业园区在嘉兴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过去这些平台各领风骚、百花齐放,如今单纯依靠资源投入、同质化竞争的“摊大饼”式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平台优化提升是大势所趋。

  8月底市政府召开平台优化提升攻坚行动动员大会后,各地纷纷制定行动路线图。近日,各地平台优化提升攻坚行动实施方案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意味着各地平台优化提升全面启动实施。各地将从整合优化市镇工业园区和谋划建设高质量、高能级开放开发平台两手发力,扎实推进平台优化提升攻坚行动。

  为什么要提升?现有平台“多而不强”

  1992年,嘉兴设立第一个开放平台——嘉兴经济开发区,随后,各地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市镇工业园区等先后涌现,依托这些平台,嘉兴工业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但在当前形势下,部分平台尤其是规模较小的平台,暴露出能级低、分布散、竞争力弱等劣势;平台之间协同发展的机制没有真正建立,招商引资重数量、轻质量,平台间竞争内耗等现象突出。一组数据凸显问题:目前全市67个工业平台,年产值超300亿元的只有8个。46个市镇工业园区中,还存在很多规模较小的平台,其中产值小于50亿元的有16个,有些产值甚至不到5亿元。“看起来平台很多,实质上能级很低。”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另一组数据则彰显了大平台的引领作用。21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以占全市20%的土地面积,集聚了全市近75%的实际利用外资,贡献了近一半规上工业总产值。

  可见,平台间的整合重组势在必行,构筑强大承载力、竞争力、高能级大平台是发展所需。从国家到省市,都在鼓励建设高质量的园区平台,一场平台优化提升攻坚战在嘉兴打响。

  

  如何提升?两手发力:整合优化市镇工业园区、谋划建设高能级平台

  平台优化提升说来简单,实际上是件“伤筋动骨”的事情,需要下壮士断腕的决心,目标就是让平台布局更加合理、产业发展更加高端、资源配置更加高效、招商服务更加精准。

  各地的实施方案均传达出这样的思路,一方面谋划建设高质量、高能级平台,确立2到3家优化发展类平台,引导和支持大产业、大项目向主平台集聚,土地、排放、能源、资金等要素资源向主平台倾斜,力挺这些平台的发展。这些平台将对标先进,逐步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检验检测、技术创新及投融资体系等配套齐全的产业生态,打造各具特色、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另一方面整合优化市镇工业园区,发展前景好、产业层次高的融入当地重大平台,由主平台统一管理、统筹运营;规模较小、资源占用多而产出少的逐步转型退出。

  以平湖市为例,该市现有8个工业园区平台,按照实施方案,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浙江独山港经济开发区、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园3个园区为优化发展类。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浙江独山港经济开发区是省级经济开发区,这2个园区一直是平湖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近年来着力建设的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园是全国首个跨省市合作开发园区,是平湖接轨上海的桥头堡。

  新仓工业园和曹桥工业园被列为整合提升类园区,将被整合进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分区。林埭工业园、广陈工业园、当湖工业园被列为控制退出类园区。“这3个平台能级较低、产值规模很小,而且开发空间也十分有限,没有承载大项目的能力,所以我们引导它们逐步退出。”平湖市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说。

  就全市来看,46个市镇工业园区有一半面临着销号退出。对于这些园区,我市将突出重点,精准分类施策。不再安排新增空间指标和用地计划指标,增量要素资源不再配置。对退出园区内不符合规划布局和产业发展导向、环境影响大、矛盾问题多等问题企业,加快清理退出;对合法合规但产业层次不高、占用资源较多、效益一般的企业,逐步引导企业入园或转移搬迁;对产业层次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符合发展导向的,根据实际可就地保持发展,也可以逐步引导搬迁。

  提升到什么程度?打造千亿级产业平台

  我市描绘出了优化提升后的园区发展蓝图。整合优化后,主平台发展空间将得以拓展。21个重大平台规划面积1690.18平方公里,可开发面积211378.5亩(原114643.73亩),总产值711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86%,每个重大平台可开发空间基本可达万亩以上。平台发展的质量和能级也更高。我市提出到2020年,打造千亿级产业平台4个,亩均税收40万元以上的主平台4个,培育百亿企业29家(原5家),上市企业83家(原59家)。

标签:嘉兴 责任编辑: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