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提升群众幸福感
2018年8月31日 09:11 来源:嘉兴日报 记 者 赵 晨 潘叶萍 通讯员 秀 平

——统筹城乡绿色发展的秀洲实践之五

  打造了全市首创的全员维稳平安品牌“红马甲”、捧回全省“平安金鼎”、实现平安建设“十三连冠”、获评全省首批省级药品安全示范区等称号、新塍镇“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创建得到充分肯定、基层“三治”融合涌现了全国“民主法治村”池湾村等典型……2003年以来,平安秀洲建设扎实推进,百姓安全感、幸福感稳步提升。

  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秀洲区着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专业化水平,从防火防盗到安全出行、从食药品安全到社会治安提升,在涉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秀洲都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走出了一条在党建引领下的社会治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群众安居乐业之路。

  

  样本聚焦——“红马甲”

  成社会基层治理金名片

  如今,在秀洲的大街小巷,总能看到这样一抹温暖、鲜艳的红色。他们是身穿红马甲、头戴小红帽的志愿者,他们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红马甲”。而涉及法律援助、志愿维修、家政服务、红色代办、纠纷调解等方面的问题,人们也习惯找“红马甲”帮忙。从一开始的治安巡防到如今向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延伸,秀洲区“红马甲”志愿者服务品牌实现了创新升级。

  虽然“红马甲”品牌从成立至今才短短两年多时间,但是,秀洲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早就起步。2005年,秀洲区积极编织村组群防、社区自防、企业联防、公安专防治安防控“四张网”,以专业护村巡逻队为骨干,动员村民积极参与群防群治队伍,开展区域夜间巡防和村民邻里互望互防活动;以物业公司为主导,组织社区保安和党团员、老干部、志愿者开展社区自我防范;以民营企业主为主要参与者,调动他们参与维稳工作的积极性,开展企业联防;以公安专业力量为主导,以治安岗亭为依托,对确定的重点部位和重要路段进行24小时防控,切实增强社会面实时控制能力。

  为最大限度解放警力,2016年2月,秀洲区以小投入、高成效为目标,以接触群众、联系群众最广泛的社区警务室为阵地,结合区域特征,因地制宜组建多元化的“红马甲”巡防队伍。

  今年,秀洲区进一步丰富群众参与“红马甲”志愿服务的渠道和形式,通过成立“红马甲商家联合会”、“红马甲巡防工作站”、“红马甲积分换购商城”等,真正实现巡中带宣、巡中带访、巡中带查、巡中带纠、巡中带排,推动社会治安体系不断完善,让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梦想照进现实。

  

  秀洲实践——打通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后一纳米”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政府可以“搭台”,但“戏”归根结底还是要民众自己去唱。2010年9月,秀洲区被确定为全市唯一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单位,探索开展网格化工作。经过多年实践,俯瞰秀洲大地,在668个网格里,3000余名专兼职网格员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和治安信息,及时反映和协调群众利益诉求,实现了“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筑牢平安建设的第一道防线。

  矛盾纠纷调解,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难点,也是重点。2016年,秀洲区整合资源组建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并引入第三方化解概念,不断丰富“大调解”体系的内涵。截至目前,秀洲已有交调、医调、劳调等专业调委会,还有“老娘舅”、“平安秀阿姨”、驻镇律师等多支调解队,平安建设的合力在不断凝聚。

  撬动基层社会治理,关键在强化自治和服务。在全国唯一的镇级单位试验区——新塍全国社区治理实践基地里汇集了众多社会力量。通过发挥“新塍社工”在项目开发、资源对接、专业辅导等方面的优势,新塍镇新培育、孵化了37个社区治理类社会组织,并对100多个存量“僵尸”组织进行有效激活。以新塍全国社区治理实践基地为样本,秀洲创新“社会机制推动政府、社会与市场良性互动合作”的基层自治新模式,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综合治理新格局逐渐形成。

  同时,秀洲区坚持以“红船精神”为引领,以共建共治共享为目标,突出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的精神融合,围绕“一约两会三团”,进一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以示范点“盆景”建设带动全区基层“三治”规范村创建“风景”,走出了一条秀洲善治之路。

  

  记者手记——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筑牢平安根基

  创新社会基层治理,难在基层,希望也在基层。近年来,秀洲区广泛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不断夯实根基、充实血脉、壮大力量,以提升“三率”为目标,不断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的基层治理模式,同时全面深入开展平安大宣传,让基层民主自治生根百姓身边,着力提升群众的幸福感。

标签:统筹城乡 责任编辑:平彩娟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