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幸福生活从安居开始
2018年8月24日 10:18 来源:嘉兴日报 记 者 竺军伟 陈 曦 蒋彧淼 通讯员 陆永勤 成海良 曹 箐

从住房变化看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

  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房子,是一个家庭的栖息地。从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多少年,多少代,房子始终倾注着人们的希冀和憧憬!

  改革开放40年,在秀洲农村,房子经历了从土房到水泥房,从平房到楼房、洋房的变迁;在城镇,房子则从福利房变换到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时代变迁,人们的“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转眼,“蜗居”点点已成广厦万千。

  回首这段百姓住房变迁史,发生变化的不仅仅是住房的空间和面积,更多的是人们的生活幸福感。

  【年代记忆】

  1986年的一场上梁酒宴

  讲述人:王江泾镇田乐村村民卜海良

  1986年6月的一天,在王江泾田乐村上合路153号,卜海良在自家刚刚造好的二层楼房前办了一场上梁酒宴。那天的情景,卜海良记忆犹新。

  宴席上,鸡鸭鱼肉一应俱全。当天,村里的乡亲们悉数到场,在觥筹交错间,在鞭炮声和大人、孩子们的嬉笑声中,卜海良看出了乡亲们对于自己第一批住进楼房的艳羡之意。那一刻,他难掩内心的喜悦和激动。

  卜海良还记得,自己跟两个姐姐都出生在太爷爷建造的平瓦房,还是跟叔叔伯伯两家一起挤着住。“一到下雨天,屋内又暗又潮湿,坑坑洼洼的泥地让人无从下脚。”卜海良说,那时想要拥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房子是一种奢望。

  织机一响,收入见涨。在村民汝金生和汝掌生的带动下,田乐村不少农户办起了家庭织机作坊。1983年,卜海良也东凑西借咬牙买下一台淘汰的铁木织机,稍加改装后,开始了日夜织布的日子。1985年,卜海良年收入已经达到两三万元。同年,得知新农生产小队的公房开始出售的消息后,卜海良当即买下120平方米的地基,准备建造属于自己的新楼房。

  “那时候造房子全都要靠自己,钢筋水泥、黄沙石头,一砖一瓦都要自己弄。虽然很辛苦,但看着房子一天一天造起来,心里别提有多开心了。”卜海良说,想起当时6岁的大女儿喊着“要住高高楼啦”时的兴奋劲,心里总有一股暖流在涌动。

  【故事旁白】

  “楼上楼下”成为现实图景

  改革开发初期,私营经济开始萌芽发展,以田乐人为代表的秀洲儿女以敢为人先的气概响应时代召唤,编织着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先富起来的这部分人开始改变自己的居住环境,书本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描绘转眼之间成为现实图景,这也催促着更多人投身创业致富浪潮。

  

  【年代记忆】

  在镇上有了自家的商品房

  讲述人:洪合镇居民李祥

  在买新房前,每逢下雪天,有家难回的滋味,李祥至今回味起来依然感慨不已。

  李祥是土生土长的洪合镇锦福村人,上世纪70年代末,洪合镇毛衫产业开始起步发展,并于上世纪80年代初迎来了飞速发展期。1984年,刚成年的李祥在亲戚的影响下,也加入了毛衫创业大军,在洪合镇上租了一间店面经营羊毛衫生意。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李祥有了一定的积蓄,他对家里的平房进行了翻建,并娶妻生子。“90年代初的时候,没有商品房这一说法。因为镇上没房子,所以每天做好生意后,我都是骑摩托车回家的。”李祥说。

  当时,村里通往镇上的路并不平坦,遇到下雨天,摸黑回家,一不小心就会摔一身泥。“不过这些都不是什么难事,最怕的是冬天下雪,路上很滑,不敢骑车回家,只能在店里对付一晚。”李祥说。

  1999年,李祥周围不少朋友都在洪合镇上购买了商品房。为了方便接送孩子上学,李祥和妻子商量后,在镇上买了一套13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这一住,就住了近20年。“有了房子后,不管刮风下雨,哪怕天上下冰雹,也能回家了。”李祥笑着说,如今,他还把父母接到了镇上一起住,“虽然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城里买了房,但我们觉得现在这个家有点挤,所以想换套再大一点的房子。”

  【故事旁白】

  房地产市场开始起步发展

  1994年至1998年,中国福利分房停止,商品房制度全面实行,住房制度改革中,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房地产市场和建筑行业,此后,我国房地产市场基本成熟并飞速发展。得益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房子的选择也就更为多样,人们的生活幸福感也在稳步提升。

  【年代记忆】

  “我家现在住在景区里”

  讲述人:新塍镇潘家浜村村民叶国强

  走进潘家浜村村民叶国强家,三层样式别致的江南小院,院落被花草和绿树环抱,一口宋代古井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屋前的池塘清如明镜,美如画卷,一片宁静祥和,宛如世外桃源。这幢古色古香的楼,便是叶国强去年翻建的。

  叶国强回忆道,以前的潘家浜村是名副其实的养猪村,空气里弥漫着臭味,有些地方污水横流,河水也不干净,路面也是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天,路上全是烂泥。如今自己家的小院,白墙黛瓦,彩绘上墙,别有一番“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不光如此,村庄也变成了大景区。

  漫步在省级AAA级景区潘家浜村,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村内河水潺潺、翠竹环绕,原来坑坑洼洼的路面变成了干净整洁的沥青路面,原来废弃的猪舍被改造成了咖啡馆,整个村庄就是一个青翠自然的梦里水乡。

  “我家现在住在3A景区!”这句话也成了叶国强向亲朋好友“炫耀”的口头禅。“村里越来越美,宛如一幅水墨画,来我们这里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怎样才能留住这些游客呢?我们萌生了开农家乐、民宿的想法。”叶国强说,看到美丽乡村旅游带来的商机,他投入60万元,把自家农房改造成了崭新的民宿。

  “起初,真没想到农家乐会这么火。”叶国强说,民宿从去年开业以来,人气越来越旺,每逢周末和节假日,都有许多上海和周边游客慕名前来。每次游客来,都会参观院子里的百年古井。农家乐开起来后,变化最大的要属他68岁的母亲,过去日复一日面朝农田的她,现在结识了不少新朋友,还常常当导游带游客领略潘家浜村的美。

  【故事旁白】

  美丽乡村让生活更惬意

  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亲自谋划、部署“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15年来,秀洲区坚持久久为功,美丽镇村建设扎实推进,进一步激发和唤醒了乡村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造就了以潘家浜村等为代表的景区村庄,不少农民的居住环境也大为改善,“我家现在住在景区里”成了不少人的口头禅。

  

  【专家点评】

  住房变迁见证了幸福生活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土木工程系副主任、高级工程师陈鲁

  改革开放40年,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喜人嬗变。从砌体结构到混合结构再到框架结构的演变,体现了这些年住房结构形态的多样化、功能化和先进性。40年的变迁,让我们告别了曾经住房紧张的局面,从狭小到宽敞、从农村到城市、从平房到楼房、从福利房到商品房,人们的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住房变迁见证了幸福生活。

标签:改革开放 责任编辑:平彩娟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