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处置工作是城市运行管理的基本手段,是加快建设美丽秀洲的重要举措,事关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改善。根据《秀洲区城镇生活垃圾分类三年行动计划》排定的时间表,目前,秀洲区的生活垃圾减量分类工作正在试点基础上实行扩面提质。
在工作推进中,秀洲区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因地制宜探索垃圾分类的有效路径,通过“全面引导、全员参与、全区覆盖”这“三板斧”,从源头抓起,跑好垃圾分类的“最初一公里”。
全面引导:提高市民分类意识
“投放餐厨垃圾时,应倒入专用垃圾桶;纸类应尽量铺平叠放并捆扎,且保持干燥;瓶罐类应倒空压扁,玻璃应轻拿轻放,以免破损;纸、塑、金属等混杂物应尽可能按属性进行拆解。投放时,务必按分类标志的提示,投放到指定的地点和容器;特别是有害垃圾,如废旧电池须投放到专门的收集箱。投放后,应注意盖好容器盖,避免产生异味、滋生蚊蝇、污染环境。”日前,在新城街道和立馨庭小区,社区工作人员正耐心地向前来丢垃圾的小区居民讲解如何正确将生活垃圾分类和投放。
曾经,很多市民有过这样的经历:拿着垃圾,面对马路上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箱,不知所措;家里收集了一堆废电池,却不知道该往哪儿送……分类投放是生活垃圾分类的源头,而居民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投放准确率是垃圾减量分类工作成功的关键,因此,让居民养成垃圾分类投放的习惯至关重要。为此,秀洲区开展多样化宣传教育与培训,全面引导,进一步提高居民分类意识,并将原先的“垃圾不落地”行动进一步深化为“分类扔垃圾”。
为了提升居民对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秀洲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社会志愿服务方式,深入开展“3个一万,1个不少”行动,即“垃圾分类我先行,万名妇女进家庭;垃圾分类我做起,万只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我示范,万名志愿服务您;公务人员齐上阵,做到一个都不少”,提高全民垃圾分类意识,引导全员自觉分类。
“为提高市民分类意识,我们采用文艺演出、设置宣传栏和电子屏等多种形式和载体开展宣传,努力营造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通过组织暑假夏令营和编制朗朗上口的歌谣、生活小品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广泛宣传,让垃圾分类家喻户晓。”秀洲区分类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还经常组织社区工作人员上门送服务,向住户发放宣传手册,讲解垃圾分类小常识,传授垃圾分类小技巧,逐步提升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实现从“随手扔”向“随手分”的转变。
部分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还没形成,容易将垃圾混装乱丢,为此,秀洲区组织城区内学校、机关事业单位分管后勤负责人和街道、社区、物业、保洁公司具体负责人进行集中培训,讲解开展分类工作的紧迫性和如何开展好分类工作,提高大家参与分类的自觉性和开展分类工作的能力。目前,城区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明显提高。
此外,借助“卫生城市检查”、“文明城市创建”复查等社会治理大联动机制,秀洲区继续在宣传氛围的营造上下功夫,进一步拓展垃圾治理的载体和手段。全区通过运用村规民约等方式,积极引导居民转变生活方式,共同参与到环境卫生的日常保洁和秩序维护中,自觉营造良好生活环境;通过加大社区志愿组织培育,充分发挥志愿力量在发动社区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工作上的先天优势;通过充分发动区内“工、青、妇”等组织积极参与,推动工业产品绿色供应链,减少工业废弃物的产生,督促指导各级教育系统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我们尽可能多采取一些鼓励和引导措施,激发大家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把垃圾分类变成民众的自觉行动。”相关负责人表示。
全员参与:共享垃圾分类新成果
汪一萍是高照街道领秀智谷小区的居民,如今,她又多了一个身份——街道垃圾分类工作指导员。只要一有空,她就会和志愿者们一起在小区或是附近的中关村商业街进行垃圾分类的宣讲。“虽然垃圾分类一直在宣传,但还是有很多人不知道应该怎么分类。作为指导员,我们的职责就是告诉市民如何正确做到垃圾分类。”汪一萍说。
为更好地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今年,高照街道让社区干部、物业人员、业委会成员、志愿者等加入到垃圾分类工作中来,通过建立一支由督导员、劝导员、指导员、网格长、楼道长、巡视长组成的“三员三长”垃圾分类骨干队伍,定期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指导辖区垃圾分类工作,助力垃圾分类工作顺利开展。截至目前,高照街道辖区内10个城市小区的300个楼道以及一个拆迁小区的375个楼道均已实现了“三员三长”全覆盖。
而在新城街道,一支垃圾分类骨干队伍也发挥了实效。据悉,自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以来,新城街道通过整合街道、社区、物业、居民小组长和志愿者等各方力量,建立了垃圾分类“三长制”,即充分发挥网格长、小区长和楼道长的作用,使之成为推进垃圾分类全覆盖的重要力量。同时,街道还将建立垃圾分类“三长”公示制度,在每个小区区域内设置“三长”公示牌,公布“三长”人员姓名、联系方式、工作内容和监督电话等,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垃圾放对了地方就是资源。你把树叶放在家中的客厅里,它就是垃圾,但你把它放到树根下,它就变成了有效的资源。”家住新城街道的谢杰良是一名垃圾分类达人,他告诉记者,他最早是在跟外国朋友接触的过程中了解垃圾分类的。因为垃圾分类对保护环境有利,所以这个习惯,他已坚持了5年。平时他会将菜叶、果皮等放在家中的小花园内作为肥料,塑料垃圾、铝制垃圾、纸质垃圾则分门别类收集起来,并定期叫人上门回收。“我希望自己这个垃圾分类的习惯能影响身边的朋友,带动他们共同保护我们的环境。”谢杰良说。
为发挥谢杰良的示范榜样作用,在新城街道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中,谢杰良还被聘为春晓源小区垃圾分类的楼道长。“希望通过他的典型例子,带动千家万户转变观念,接受垃圾分类,同时以他多年的经验去指导身边居民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新城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垃圾分类工作不仅走进了千家万户,也走进了商场、超市等公共场所。作为嘉兴市6个商业街区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清运试点之一,中关村广场购物中心内的20余家餐饮商户签订了“垃圾分类”承诺书,各商户承诺将工作、生活中产生的垃圾从源头上进行分类,并正确投放,实现应收尽收。
截至目前,中关村广场已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餐厨垃圾以及其他垃圾分别规定了回收时间,并规定商场地下一层垃圾房为统一收运集中点,将回收时间、收集单位、收集负责人、联系方式等信息进行了公示,确保工作的正常开展。
此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也都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来,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带动市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
分层推进:因地制宜探路出实效
漫步秀洲城区,市民可以发现街边的果壳箱已经全面“升级换代”,新设的果壳箱箱体由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灭烟盒4个部分组成。好的设施为市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提供了平台。
此外,秀洲正在积极创建省级高标准垃圾分类示范小区。走进江南巴比伦小区,只见入口处摆放着一个智能“可回收物”分类箱,一半用于回收纸张、塑料、金属、玻璃等可回收垃圾,另一半用于回收电池、过期药品等有害垃圾。该小区居民已经能够熟练使用这台“智能设备”,在丢垃圾前,先用智能卡在扫描区域进行扫描,随后选择所对应的垃圾种类,对应的垃圾箱就会打开。
“我们正在积极创建金都九月洋房、龙盛美墅、大树花园三期、和立馨庭、江南巴比伦5个省级高标准垃圾分类示范小区,试点小区居民的垃圾分类参与率达到70%左右。接下来,我们将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做好扩面推进,重点推进剩余的28个居民小区以及学校、机关事业单位的分类工作。”秀洲区分类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初以来,秀洲区严格按照《秀洲区城镇生活垃圾分类三年行动计划》中“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不低于70%,其中居民小区不低于65%,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学校不低于90%”的工作目标,精心筹划,严密部署,试点先行,有序推进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落到实处。
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展得如火如荼,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同样不掉队。经过试点摸索,秀洲区逐渐找到了在农村推行垃圾分类的难点、痛点,也积累了不少经验,而这项民生工作也正处在从试点走向扩面的关键时刻。如何从试点中总结经验教训,从城市社区垃圾分类工作中吸收“养分”,真正推进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成为秀洲当下重要的课题。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难,难在哪儿?“难就难在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很难改变。”秀洲区农办相关负责人说,没有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同支持和广泛参与,垃圾源头分类就会落空,实现减量化目标便会成为“无本之木”。
今年初以来,王江泾镇以虹南村为试点,创新工作方法,取消传统的每户门口两个垃圾桶,将印有门牌编号的3种颜色垃圾袋分给农户,由农户自行投放到路口定点的大垃圾桶,通过“源头分类,袋装投放”的方式开展分类工作,培养了农户主动分类意识。“变化的不仅是农民的生活习惯,还有保洁员的工作量,以前保洁员要到600户农户家门口收集垃圾,现在只要到60个分类点收集即可,工作量减少了90%。”虹南村相关负责人说,“见袋知主”的工作机制也让村民心中有了“红黑榜”。村里还对垃圾分类优秀、良好、合格家庭分别给予50元、30元、20元兑换券奖励,兑换券可在村指定超市领取各类生活用品,这进一步激励了村民自觉参与垃圾分类。
虹南村的创新方式正在全区农村地区推广,秀洲在实践中按照先易后难、先粗后细的推进原则,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引导百姓,用大家乐于接受的方法实施分类投放,破解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难题。目前,全区已有68个村启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受益农户45700户,共购置垃圾分类清运车116辆、分类垃圾桶74588个,设立积分兑换点5个。
罚是压力,奖是动力。接下来,秀洲区将继续大力推广垃圾分类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同时,全力保障、构建良性工作机制,加快形成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合力,进一步推动全员参与和全区覆盖,扎实推进城市和农村垃圾分类的可持续发展。
图片由秀洲区城乡生活垃圾分类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