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种人”看“三农”问题
□学新语探实践
【之江新语】“三农”问题的本质是农民问题。由于城乡二元的体制结构,国民分成了两种身份,一是城市居民,一是农民。城乡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但城乡二元成为一种体制,就人为地造成了农民与市民的身份差别。这种体制是历史造成的,有历史的合理性,突破这个体制目前还有很大的难度,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不可能把所有的农民都搬到城里来,让农民都变成市民,而必须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及减少农民的同时,统筹城乡发展,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公共资源的投入由城市为主更多地向农村倾斜,把传统农业改造建设为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能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生态农业,把传统的村落改造为让农民也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农村新社区,把传统的农民改造为适应生产分工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新型农民,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建设,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共享现代文明。
近日,新塍医院中医馆内,10名来自嘉兴市各大医院的医生在为新塍镇患者诊断病情、答疑解惑。“真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遇到这么多嘉兴名医,以前排个专家号要赶到市区提前预约,现在方便多了。听说以后他们会定期到新塍来坐诊。”新塍居民沈大爷格外开心地说。
市区名医定期到乡镇医院坐诊,是秀洲将优质公共资源向乡镇延伸的缩影。近年来,秀洲区紧紧围绕城乡统筹这一方向,致力于环境改善和配套完善,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数据显示,过去5年多时间,全区城镇化率提高到58.6%,建成区面积达54.2平方公里;实现市级美丽乡村先进镇全覆盖;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5%和9.7%;民生保障累计支出53.6亿元,每年占财政支出比例均超80%……在政府、资源的良性互动中,一条具有秀洲特色、深化城乡统筹、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路径,正日益缩小城乡二元结构之间的差距。
“村里生活和城里生活没啥区别”
凌永福老人在胜丰村居住了70多年,他想不到晚年时的居住环境能够变得这么好。家门口的道路笔直宽阔,四周墙面都被充满乡村味道的农民画装扮一新,河面上修建了景观栈道……每天吃完晚饭,凌永福和同村的老人都会沿着周边的绿道和栈道散散步、聊聊天。
“接天莲叶无穷碧”,这是洪典村给人的第一印象。荷花盛开的时节,沿着牛头湖走一走,会不时地被湖中的各类观赏性荷花所吸引,150余种荷花婀娜多姿,令人陶醉。走进水生科普植物园,古朴的廊桥、清澈的池水,将此营造得雅致古朴。这个占地5亩的公园已成为附近居民茶余饭后的休闲之地。
居住环境不断改善,这在现代农村新社区里得到了集中体现。陡门花苑安置小区的近千户居民原本分散居住在陡门村,分散居住给村民带来了诸多不便,想置办点杂物要起早到周边集镇赶集,生了病要走很远的路才能到卫生院。
而今,村民们住进了套房,彼此之间的距离近了,心也更近了,谁家有点难事,邻里都会搭把手。小区门口的3路公交车直通市区,周边还配备了齐全的健身运动器械,社区卫生院、学校、老年活动中心就在家门口……村民们直呼:“这村里的日子和城里没啥区别!”
今年,秀洲区开始高标准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扎实推进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首批18个美丽乡村精品村项目开工建设16个,总体形象进度约70%,建林村、潘家浜村、胜丰村、古塘村等样板村完成90%以上;全域推进优美村庄建设,今年全面启动了82个优美村庄建设。
“我现在已没有农民和市民概念”
住在高照街道的陡门村村民朱国良,经常分不清自己是农民还是市民:说是农民,他却和朋友合资办起了企业,每年领分红;说是企业家,他又每年有一半时间扎在农场伺候葡萄;说是市民,他的户口簿上明明白白写着陡门村村民;说是村民,他却又居住在距城区仅十多分钟车程的住宅小区里……
朱国良身份的模糊得益于城乡藩篱的消除。当村里的土地全部流转后,朱国良承包了80亩地,主要用来种植葡萄。“以前,我们从事农业是为了讨生活,家家户户都靠着一亩三分地来自给自足,养点蚕来补贴家用,
每年过年都想着口袋里能不能有个万把块钱。现在不一样了,收入渠道多了,过年都朝着百万进账期盼了。”朱国良笑着说,基地里的葡萄提前上市、错峰销售,给他带来了非常可观的收益,“今年葡萄卖得早,每斤能卖到12元,每亩产值能有2万多元,忙活半年,农场的利润也能有个三四十万元。”
今年,秀洲区积极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能力,高标准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该区创新“校企合作”、“土洋结合”等培训模式,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鼓励支持大学生等“农创客”投身现代农业创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