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共青团组织在现代化田园新秀洲建设中绽放光彩
2017年9月26日 08:19 来源:嘉兴日报 记者 蒋彧淼 通讯员 全 彬

  把握青春脉搏 满怀梦想前行 

  青春是最富朝气、最富理想的韶华,青年是最富活力、最富激情的生力军。近年来,秀洲团区委紧紧围绕打造现代化田园新秀洲总体部署,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团员青年牢记根本任务,履行基本职能,紧扣时代主题,把握青春脉搏,创新载体,夯实基础,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为秀洲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有力贡献,全区共青团和青少年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可喜局面,唱响了一曲曲昂扬奋进的青春之歌。

  思想感召,高擎旗帜聚共识

  在融媒体、云技术、大数据风起云涌的信息时代,如何加强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秀洲区积极探索,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只有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才能汇聚起源源不断的力量。秀洲团区委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宣讲、“我的中国梦——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学党史·知党情”、“与人生对话·与信仰对话”、“红领巾心向党”等主题教育贯穿青少年思想引导的始终,坚持把美德少年、优秀志愿者、青创先锋等可亲可学的身边典型选树贯穿于青少年思想引导的始终,涌现了“全国最美中学生”一名、“最美浙江人·青春领袖”一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根据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和身心特点,秀洲区还深入开展分类引导工作,帮助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成长背景、不同生活环境、不同事业岗位的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青年家庭家风家训征集、青年职工的“青春奉献‘十三五’”、海归青年的“寻找我眼中的最美”等活动,反响强烈。

  置身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秀洲团组织全面推进“秀洲·网上共青团”建设。秀洲区创新运作“青春秀洲”微信公众号和“青年之声”、“青年之家”、“青年之友”等团属融媒体平台,提供了一批青少年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网络文化产品。

  青春建功,围绕中心促发展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秀洲铸就青年铁军的核心定位。党有号召,团有行动。无论是在事关秀洲长远发展的重点地区、重点平台、重点领域、重点工程,还是在事关百姓民生福祉的每座校园、每间病房、每片绿地、每条小浜,时时处处都涌动着秀洲青年脚踏实地、勇立潮头、建功立业的身影。

  看,在经济社会主战场,秀洲团区委围绕企业增产增效,深化“青”字号品牌创建,激励青工爱岗敬业、比学赶超,发扬秀洲工匠精神;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深化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工程,帮助农村创业青年接触先进农技、使用电商平台;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青年在新经济、新社会领域中的独特作用;围绕重点平台打造,通过服务青年人才、吸引浙商项目、对接大健康大旅游产业等助力区域升级。

  看,在生态文明大擂台,秀洲团区委围绕“五水共治”、剿灭劣V类水、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中心工作,注重运用“互联网+公益”思维模式,持续深化保护母亲河、共建青年林、垃圾分类等生态项目,培育一批环保类青少年社团、亲子监督团,引导青年企业家践行“两山”理论、低碳转产转型,凸显共青团助力治水拆违成效。

  精准服务,排忧解难伴成长

  一盏灯点亮一颗心,一群人温暖一座城。在秀洲,人们总能看到一张张朝气蓬勃的面孔,他们是无私奉献的青年志愿者。近年来,秀洲团区委大力倡导“慢公益·唯品质”理念,不断加强志愿服务阵地建设和队伍建设,拓展充实志愿服务外延与内涵,培养秀洲青年“秀善若水、厚德载洲”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

  为了让志愿服务在管理规范化、氛围浓郁化等方面实现新突破,秀洲团区委紧扣文明秀洲建设,大力加强团属社会组织培育和专业社工人才培养,

  深化“志愿汇”平台推广运用,建立志愿服务项目展示、资源整合、供需对接平台。“我们致力于通过策划志愿服务论坛、新建青年社会组织以及打响‘绣梦·融入’、‘嘉禾义工’等一系列品牌,创新推进秀洲志愿服务的品牌化、风景化。特别是已覆盖困境青少年4500余名的‘绣梦·融入’公益行动,已构建起由夏冬令营、主题圆梦、个案矫正三大模块穿插组成的有机体系,并得到凤凰网、腾讯网等主流媒体的关注。”秀洲团区委书记田凯表示,目前,“志愿汇”平台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跃升至9万余名,累计开展志愿服务2500余场,覆盖群众超12万人次。

  此外,探索密切联系青年新机制、畅通青少年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也是共青团工作的重要领域和为党做好青年群众工作的关键环节。为此,秀洲团区委持续开展“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三禁三自”等活动,依托线上线下平台和社会组织、第三方机构等力量,全面收集青年诉求,积极为青年代言。

标签:共青团 责任编辑: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