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看乡风文明
忠孝仁义礼智信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高度概括,可以视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次鲜明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显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脱离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历史积淀,而应把它作为最基本的价值资源。春节是共贺新年、阖家团圆的日子,是我国的重要节日。在这样的节日里,本报记者深入基层,实地走访典型人物,记录他们的一言一行,通过寻找别样乡风传递满满的正能量。
忠:两代从军保家卫国
【人物名片】1961年出生的锦福村村民胡定兴,1979年从军,1984年退伍,现为洪合镇某企业工人。1987年出生的儿子胡俊,2005年入伍,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河北陆军某部军官。没有大家,何来小家;没有军人的付出,何来国家的繁荣,这是胡定兴的家训,也是胡定兴、胡俊父子两代对国家忠义的诠释。胡定兴年轻时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保家卫国。作为家中独子,胡俊成年后也毅然放弃安逸的生活,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在部队的大熔炉里锻炼成长,从一名士兵成长为一名军官。
【人物故事】猴年腊月二十五,胡定兴的家里非常热闹,当日,胡定兴一家高高兴兴搬进了新盖的洋房,而最让他开心的是,儿子胡俊6年来第一次休假回家过春节。昨天,坐在新家的客厅里,胡定兴和妻子颇有感触。“现在的日子越来越好了,回想当初儿子参军,是一万个舍不得,但总要有人付出,去保家卫国,老百姓才能过上安定祥和的生活。”胡定兴的妻子说。
胡定兴是洪合镇锦福村地地道道的农民,1979年,正值青春年华的他响应国家号召,离开父母去往山西空军某部参军。在部队里,胡定兴刻苦训练,年年获得连级嘉奖,从军5年,还获得过一次团级嘉奖。“当年义务兵服役期为4年,后来期满后,部队让我留下来,我就又留了一年。”说起当年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胡定兴总是满怀激动。
胡定兴退伍回家后,在企业里做了一名普通的工人。1987年儿子胡俊出生,随着儿子的成长,胡定兴常常会跟胡俊讲自己参军的生活,也因此在胡俊的心里埋下了从军的种子。2005年,胡俊高考失利后,在父亲的鼓励下,他报名参军并圆梦,在内蒙古陆军某部成为一名士兵。
2007年,勤奋好学的胡俊考上了军校,并于2011年顺利毕业,被分配到河北陆军某部做排长。按照部队规定,春节期间,军官可以轮流休假,不过随后的5年里,胡俊一次也没有回过家。“别人都拖家带口的,他们比我更需要回家。”胡俊说。
“以前儿子春节不能回家,我们只能打打电话。”说起对儿子的思念,胡俊妈妈两眼通红,“还好现在科技发达了,2016年的时候,部队允许用微信,可以视频聊天。”胡俊妈妈说,“儿子身高1.83米,体重却还没有我来得重,不过人比以前结实了,也懂事了。”
今年春节,胡俊因为妻子已怀有身孕,因此在1月20日特意跟部队请假回家探亲,当日,胡定兴和妻子兴奋得整晚都睡不着,直到晚上12点左右儿子回到家,他们才定下心来休息。“以后只要部队有需要,我会一直呆在部队。”胡俊说,今年4月,他和妻子的爱情结晶也将呱呱坠地。“孩子长大后,我还会把他(她)送到部队去。”胡俊说。
仁:助上千人无障碍就医
【人物名片】唐杏生,油车港镇上睦村人,拖着因车祸致残的身体,23年来,唐杏生风雨无阻义务帮助上千名村民赴上海和杭州看病就医,并在2007年承包了300多亩土地,创办了“半岛农庄”,解决了8名残疾村民的就业问题。唐杏生有着凤凰涅槃般的壮志豪情,用行动诠释“仁爱之心”。
【人物故事】“我自己苦过,所以最能体会在饥饿时别人给你一口饭吃的滋味,现在我有能力了,就要力所能及地去帮助别人。”昨天上午,家住油车港镇上睦村的唐杏生这样说。
猴年腊月二十九,唐杏生还陪着油车港镇马厍村的老徐到上海看病,在医院陪了老徐整整5天。
提及为什么这么执著地帮助他人义务看病就医,“我曾经遭遇严重的车祸,做了6次手术。在我最艰苦的时候,我靠别人施舍的白粥、油条延续生命,我明白看病的不易。”生活对唐杏生来说充满了跌宕起伏,曾经的磨难没有让他趴下,给予他的只有帮助别人改变命运的坚定信念。
而四处奔波的看病经历也让他深知看病的艰难,他发现,身边许多人想到大城市看病,但时常面临各种困难,于是,他通过自己在上海医院工作的医生朋友为这些病人牵线搭桥,亲自送他们去医院,为他们办手续,动手术时还在旁陪护。
同镇西湖村村民徐某因患小儿麻痹症无法正常行走,唐杏生3次陪她到上海做显微手术;同村的张某因肾脏患病,医院曾两次下达病危通知书,他知道后主动上门看望并联系医生,先后两次带他去上海治疗……“现在平均每个星期我都要陪不同的病人去一次上海,23年来,从嘉兴到上海看病往返的路我已经不知道走过多少回了。”唐杏生说。但对于路上的花费和付出的时间、精力,他一概不提。“只要能帮到别人,这些付出都算不了什么。”
由近及远,从同村的到市区的,从认识的到不认识的,23年来,不知不觉间,他已帮助了上千名病人。
“自己残疾以后才知道残疾人的痛苦,他们难受,我也难受,他们开心,我也开心。只要我有能力,我一定会帮助他们。”唐杏生说。2007年,他承包了300多亩土地,创办了“半岛农庄”。有了自己的创业基础后,唐杏生又想到了其他的残疾人朋友。他招收了本镇8名残疾人到他的农庄里干活,经过培训后,根据残疾人各自的特长,从事不同种植养殖项目的日常看护、除草治虫、施肥喂食等工作。“半岛农庄”统一为他们缴纳了养老保险,给予每月不低于嘉兴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保障,使残疾人摆脱贫困。之后,唐杏生的“半岛农庄”被认定为“秀洲区半岛助残扶贫基地”。这些年来,他用责任、大爱书写着秀洲农民朴实无华的高尚情怀。
礼:重视优秀家规家训传承
【人物名片】白华是新城街道亚都社区居民,81岁的她如今已是三代同堂,在生活起居、待人接物上,白阿姨都教育子女要讲究一个“礼”字,无规矩不成方圆。“穷人要帮,老人要帮,困难的人要帮!”这是白阿姨的父母当初定下的家规家训。而她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对子女的礼仪教育,讲究礼仪、礼貌,并将优秀的家规家训为子女立言立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礼教”传承给下一代。
【人物故事】过年自然要一大家子相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这也正是体现一个家庭礼仪最好的时候。白阿姨家在吃年夜饭的时候也有不少规矩,在饭桌上,要等长辈都到齐了才能开始吃,同时,白阿姨会跟小辈们讲一些长辈的事迹来教导他们好好做人。“把我父母辈做过的好事、我在生活中做过的和看到的好事通过故事讲出来,希望能言传身教,让子女们能把做人做事的规矩传承下去。”白阿姨说。
在家中,白阿姨给子女立下规矩:要懂礼貌、要讲礼仪、尊重长辈,从小教育子女注意礼教,并慢慢地转变成内在的习惯,从而成为自身拥有的良好素养。现在,白阿姨同样以“礼教”来严格要求小孙女。“有时候她跟长辈耍脾气不高兴了,冷静一会儿之后会主动跟大人认错,我们教育她,不仅要在家中如此,在外面待人也要以‘礼’相待,‘礼’是立人之本,若不讲‘礼’,就没了规矩,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白阿姨表示。
除了在待人接物上立下规矩之外,白阿姨对父母立下的家规家训同样身行力践。“父亲从小就教育我要帮助别人,他常常不求回报地帮助朋友、邻居,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白阿姨说,“年轻时候在安徽工作,住的还是草房子,虽然我们的条件很艰苦,但我还是愿意帮别人,看到邻居揭不开锅,我宁愿自己少吃一点,也要把饭菜盛给他们吃。”白阿姨说,这些点点滴滴的事情子女从小就看在眼里,现在他们也会主动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如今81岁的白阿姨已到了安享晚年的时候,但她却从不让自己闲下来。有时候突然变天了,看到对面几户人家的衣服还晾在外面,白阿姨都会跑过去敲门告知。白阿姨平时喜爱读报,有一次看到报纸上报道了秀运社区一个小女孩家中特别困难的事情,她第二天就找上门,为小女孩送去生活物资,像这样的善举在白阿姨身上不胜枚举。“做善事,我心里是很开心的,也想给子女们做个榜样,让我们的家规家训得以传承。”白阿姨说道。
智:要将捐书这件好事坚持做下去
【人物名片】 53岁的朱月祥现任王江泾镇总工会专职副主席,也是知名秀洲农民画家之一,但他还做了一件更加受人尊敬的好事:在磻溪教育集团八字校区(原新塍镇八字小学),学校图书馆三分之一以上的课外书都是他捐赠的。自2000年到王江泾镇工作后,他又连续十多年为王江泾镇中心小学捐赠课外书。从青年到壮年,他始终坚信“知识改变命运”,为了让孩子们看到更多更好的课外书,他表示要将捐书这件好事坚持做下去。
【人物故事】春节期间,朱月祥特地到市新华书店少儿图书专柜查找课外读物,新的一年开始了,他要为新塍镇和王江泾镇两所学校的孩子们继续挑选最新的、精彩的课外书。“低年级适合拼音读物,中年级适合作文启蒙,高年级就可以看看中外名著了,现在很多书都图文并茂,孩子们一定会喜欢。”细心的他每次都会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精心挑选不同类别的课外读物。
向学校捐赠课外书的想法源于朱月祥的童年记忆。由于年少时家境贫苦,他15岁就被迫辍学回家务农,然而酷爱读书的他并没有放弃追求知识,那时候一本课外书得来非常不易,他往往读上一遍又一遍,直到书快被翻破。1984年,20岁的他在清贫生活中攒下70多元,这是他当时两个多月的工资,他用这笔钱给母校八字小学买了近百册课外书及文具。谁也没想到,在之后的30余年,每年“六一”儿童节,八字小学的孩子们都能收到一大批最新出版的少儿读物。
从2000年开始,在每年3月5日的“学雷锋日”,他同样会选购100多册生动有趣的少儿读物悄悄送到王江泾镇中心小学,给孩子们意外的惊喜。这些年来,从八字小学和王江泾镇中心小学走出来的学生都亲切地称呼他“朱叔叔”,孩子们写作文时也经常会写到他。
30余年前的爱心善举,30余年后仍在继续。当年首批读到“朱叔叔”捐赠图书的学生如今早已长大成人,并有了自己的事业,让朱月祥感到特别欣慰的是,不少当年的学生继承了他传递爱心的衣钵。去年,一位正在援疆执教的章老师,把在当地义卖阿克苏苹果得到的6万元善款全部捐给了秀洲区慈善总会。章老师在发给朱月祥的微信中表示,他从小就看着“朱叔叔”捐赠的课外书长大,因此也要把这份爱心源源不断地传承下去。
孝:病床前20年的坚守
【人物名片】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高照街道新义村,有这样一位女婿,他视岳父、岳母为自己的父母,用20年的悉心照顾,坚守在患病的岳父、岳母身边,用无数个日夜践行着孝老爱亲的真正含义,他就是被高照街道评为“最美女婿”的潘雨根。
【人物故事】今年的春节对于潘雨根来说并没有什么两样。早早地起床,为岳父洗漱、翻身、做饭,甚至不敢离开半步。“不过还好,老丈人起来和我们一起吃了年夜饭,一家人在一起还是很开心的。”潘雨根说。
今年55岁的潘雨根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在他年幼时,父亲的离世让他过早地成熟起来。十多年前,母亲又离开了他,这让潘雨根十分珍惜亲情。因此,在与岳父、岳母共同生活的年月里,潘雨根总是和妻子一起,全心全意照顾着老人。
“如果老人还能活几年,我肯定还是会像之前那样照顾她。”说起岳母,总是带着笑容的潘雨根脸上露出了些许遗憾。原来,去年上半年,86岁的丈母娘因乳腺癌复发去世。多年来,他的岳母患有老年痴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是常有的事。但作为女婿的潘雨根从来没有嫌弃过,每天陪伴在老人身边,帮老人洗衣擦身。患有老年痴呆的岳母经常会趁着潘雨根做饭的时候走出家门。而每次发现老人不在家时,潘雨根都会在第一时间冲出家门,骑着电动车,在小区里、小区外一遍遍地寻找,直到找到为止。
不少街坊邻居说,孝敬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做女婿能做到像潘雨根这样的真是了不起。20年里,考虑到妻子的工作不方便照顾两位老人,潘雨根放弃了工作,在家做起了“全职煮夫”。老人哪里不舒服,只要吭一声,潘雨根就会立即跑到老人身边,哪怕是深夜。
20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对于潘雨根来说,这20年里,他做的都是同一件事。“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这样一个男人每天在家照顾老人很没有出息,但我觉得能把老人照顾好,就是我最大的幸福。”潘雨根说,“我们也会有老的那一天,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过于孝敬父母。如果我们老了没人照顾,那会是怎样的感受呢。”
潘雨根长期以来的默默付出,老婆仲美英全都看在眼里。“我老公真的是个好男人,不仅对我的父母像对待亲生父母一样,这么多年照顾下来没有一句怨言,而且勤俭持家,对我、对女儿都很好,他就是我们家的主心骨,我真的很感激他。”仲美英告诉记者,20年里,为了照顾老人,潘雨根几乎没有睡过一个懒觉,甚至都没怎么出过家门。
义:花甲保安为小区平安义无反顾
【人物名片】高阿根是新塍镇秀水社区新盛水岸小区的一名普通保安。花甲之年的他,既没有惊心动魄的抓贼破案故事,也没有荡气回肠的豪言壮举,有的只是春风化雨般的服务和不知疲倦的劳作,在关键时刻却义不容辞地扛起了灭火救人的责任与义务。提起他不顾自身安危救人于危难的故事,凡是知道的人个个竖起大拇指。
【人物故事】一大早,高阿根又和往常一样在小区内忙碌了。作为小区保安的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守护小区业主们的平安,一会儿督促业主规范停车,一会儿忙着在小区内巡逻。细心的高阿根总是被人说“顾虑太多”。“我心还是比较细的,像这个防护栏如果不及时关上,大过年的孩子闹着玩,掉到河里该多危险啊!”高阿根一边将防护栏锁上,一边说。
“去年,我们小区还是挺平安的,没有2015年那样让人心惊肉跳的危险发生,说起那时候的情况,现在还真有点后怕。”高阿根说。在2015年10月25日11点,小区内20幢306室的住户李女士使用燃气灶烧午饭时,老化的燃气软管意外脱落,泄漏的液化气遇到明火瞬间燃烧起来,李女士安全逃离了,但整个屋内都充斥着刺鼻的气味,且火势越烧越旺。
当时在小区值班的保安高阿根、山学良、鲁全荣三人,在接到居民求助后,立刻拿起值班室内的灭火器,第一时间赶往事发现场。为了确保居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避免事态扩大,高阿根先切断了整幢房屋的电源,山学良、鲁全荣两人对围观的居民进行疏散。随后,三人冒着生命危险手持灭火器冲进了火场。山学良、鲁全荣两人拿着灭火器对着明火不停地喷射。
“当时的火势挺大的,如果再不关掉煤气瓶的阀门的话,一旦发生爆炸,就会造成更大的危害,那种情况下也容不得我多想了。”高阿根说,在业主李女士的配合下,他凭借着对房屋结构的了解,在浓烟中慢慢摸向了煤气瓶。在碰触到阀门的那一瞬间,是走还是留?漏气的煤气瓶是否会爆炸?一时间,紧张、担心……所有感受聚集在了这位六旬保安的心头,但来不及多做考虑,手已下意识地关掉了煤气瓶的阀门。
正是这个将生命置之度外的勇敢举动,让现场火势瞬间得以控制。几分钟后,当消防人员赶到时,火势已基本扑灭,并未造成任何人员伤亡。
再次问起高阿根,面对这样的危险,是否有过犹豫,下次遇到是否会退缩时,“既然做了这样一份工作,就要担起这样一份责任,如果下次遇到类似的事,我还是会这样做,因为这里的居民是我们的家人,保护他们安全是我们最重要的使命。”高阿根语气坚定地说。
记者了解到,在今年春节期间,高阿根依然坚守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除夕的年夜饭也是提前在家吃过就来上班了”,他用热诚的心守护着小区内家家户户的平安与团圆。
信:为一个承诺坚守一生
【人物名片】张根宝是秀洲区王店镇梅溪社区居民。16年前,一位老人弥留时将瘫痪的儿子托付给了自己的护工——张根宝。为了这个嘱托,张根宝承担起了亲人的义务,现年69岁的她已无私照顾雇主的瘫痪儿子16年,被当地居民誉为“最美护工”。这16年来,张根宝虽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却用热情不断书写着生命的感动,诠释了“信守承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
【人物故事】猴年腊月三十晚上,住在王店镇梅溪社区的居民张根宝准备了一桌子的菜肴,和雇主的瘫痪儿子李增一起吃了一顿简单又温馨的年夜饭。“和他一起已有16个年头,每年年三十都会做一顿好吃的年夜饭,有时就像哄孩子。”张根宝说,她照顾李增的吃喝拉撒,从早上起床忙到晚上睡下,不能有一点闪失。
照顾瘫痪病人的艰苦可想而知。李增的双脚无法走动,每天只能坐在轮椅上。吃喝拉撒,每件事都要让张根宝操心,而且病人在屋里呆久了,心情就会很烦躁。为了让李增放松心情,新年里,只要天气晴朗,张根宝就会推着轮椅,带他出去晒太阳。饮食方面她也尽量按照李增的口味来做。“时间久了就把他当自己的亲弟弟来照顾。”张根宝说。
“这么多年来她一直对我很好,从来没有嫌弃过我,这让我很感动。”说起这个像亲人一样照顾自己的大姐,李增有些哽咽。
“他的身边没有其他亲人了,唯一能依靠的就是我。”这个农村妇女为了一个承诺,她选择了坚持,一晃就是16年。端水喂饭、擦身穿衣、嘘寒问暖,天天如此……张根宝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以她善意的微笑,一直温暖着李增。然而,命运总是那么作弄人,她除了要照顾瘫痪的李增外,还要照顾患有智障的孙子。好几次她都差点坚持不下去,想辞工回家,但是每次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这么多年了,感情肯定有了,他把我当成自己的姐姐,我对他就得像自己的亲弟弟一样。”张根宝看着瘫坐在轮椅上的李增说,“虽然有时候挺累的,也真的感到很绝望,但不管怎么样,我答应了李大爷就要守信,幸好我现在身体都还好,能照顾得了他。”
为了方便照顾李增,2010年,张根宝拿着老家房子7万元的拆迁费,在梅溪新村买了套一楼的房子,把李增接到了自己家照顾,而她每月依旧只拿450元的护理费。“以前不住一起的时候,我护理完他,回到家还会担心他一个人要喝水拿东西、要上厕所了怎么办。现在住一起就好多了,他有什么不舒服的,我都能及时知道,也更方便照顾。”张根宝说,“我现在唯一期盼的就是李增能平平安安的,这样我对已故的李大爷也有个交代。”
因为一句嘱托,她无私坚守了16年,因为这份爱,她做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事情,受到了周围邻居的称赞,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王店镇的“最美护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