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长虹桥 > 原创作品
晒谷
2016年10月14日 09:02 来源: 嘉兴日报 吴顺荣

  ※往事风 

  秋收临近了,又想起曾经乡下晒谷的日子。

  江南的秋,天高云淡,空灵澄澈。霜似乎已经下过了,村头那棵古老的银杏,叶子静静地黄着,酝酿着飘落的时机和姿态。没有诗人为它唱颂歌,也没有画家为它写生。当然,乡下人不在意这些,他们最关心的是一年的收成。稻子割下来,谷子打下来,除了缴公粮、卖余粮、留足种子,还有全小队(人民公社时生产队也叫小队)老老少少百十号人一年的口粮。所以,晒谷进仓从来都毫不含糊。

  晒谷的日子,是喜庆的日子,马上可以吃到新米饭了。新米饭的香甜,一想起来喉咙头就咕咚咕咚直咽口水。晒谷场的选择是有讲究的,一般选在靠近河埠头又靠近仓库的地方,场地必须宽广、平坦,不仅便于运输、进仓、摊晒,而且保证整天都能晒到太阳。从农业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年年月月,每一个生产队的晒谷场是相对稳定的。

  我们队里农户比较集中,屋前的场地都不大,起先所有的场地都是泥地皮。我家和邻居白弟公公家门前的场地也曾是一片晒场,一下雨,地面常被踩得坑坑洼洼。天放晴,趁泥地未干结,顺妹阿婆就会用铁耖去拍地皮。尽管她将地面拍得很平很瓷实,看上去也很光洁,但这样的场地上晒出来的稻谷,总是带有许多泥沙,也不够干燥。拿去缴公粮,常被粮站的验收员“打回归”。后来队里有了余钱,就在河埠头建了四间仓库,浇了一片水泥场,面积差不多有一个篮球场那么大。因为它归集体所有,所以叫“公场”。从那以后,队里多数稻谷就在公场上翻晒。

  别小看江南水乡的农民,他们是中国农民中最讲究劳动品位的一族。晒谷前,把场地收拾得干干净净,再把一箩箩稻谷倒在晒场上,尖尖的谷堆犹如一座座小山均匀地分布在平原上。然后用推谷板把谷子推开去、推开去。转眼间,晒场上就幻出了一片新天地。金灿灿的谷子铺满了晒场,一片醉人的金黄,洋溢着扑鼻的清香。

  在当时的乡间,晒谷算是最轻松的农活,多数由老人和妇女担任。要使谷子干得快些,每隔一两个小时就要翻一次。翻谷板是一块装有木柄或竹柄的长方形木板,薄薄的,着地的一面呈斜披状。人站在谷面上,用翻谷板一下一下地往前翻,翻好一行向后退一行。翻过的地方,清晰地展现出一道道柔美匀称的金色纹路,似柔波,如细浪。细细品去,还有点温馨、闲适和成就感。

  莫道金秋的太阳不够酷,阳光下站久了,同样焦头烂额。因此,晒谷要穿长袖,头上要戴草帽,头颈里最好围条汗巾。好在多数时间坐在阴凉处,一棵浓阴匝地的老树,一幢农舍的檐下,晒谷人理想的看场之处。农家妇女最是闲不住,看场也不忘带上针线活,刚坐下,就从篮子里取出鞋底纳上了,要是有个女伴前来和她聊聊天,说些家长里短或奇闻逸事,那是最开心的事。老头则一把竹椅一根朝烟杆,有一搭没一搭地抽上几口,不时眯起眼睛观察周围的动静,看见有鸡鸭上场,嘴里即刻发出“喔驱喔驱”的声音。鸡鸭们也机灵得很,试探几次,要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话,胆子便大了起来,纷纷冲上谷场,这时就要借助一根竹竿来教训它们了。当长长的竹竿掠过谷面,那些“勇士”便张开翅膀一路逃奔,有时慌乱中鸡会跟着鸭子扑进河里,成为名副其实的落汤鸡。然而,一般情况下,看谷人不会真的去打那些馋嘴的鸡鸭,只是把它们赶走。鸡鸭都是本队社员家养的,家里的油盐酱醋也指望着用它们的蛋去换。看谷人的棒下留情,是合民意的。

  收获是一年里最为愉悦的季节。晒谷场上,看似波澜不惊,有时也会突然上演如同绿茵场上冲锋陷阵紧张刺激的一幕。盛夏时节,天气多变。阳光灿烂的天空,突然间就起了变化,乌云滚滚,雷声隆隆,有时还隐约可见远处有“龙挂水”在移动,预示着一场雷暴雨即将来临。队长一声咋呼,正在田野间劳动的人们便从四面八方涌向谷场。他们各自操起家伙,推的摊、耙的耙、畚的畚、抬的抬、扫的扫……看似乱糟糟一片,但紧张有序,有条不紊。刚把谷子倒腾进仓库,雷暴雨便倾盆而至。当大家一边喘气擦汗,庆幸稻谷抢收及时时,有人突然“啊呀”一声,说是家中的衣被还晾晒在外面。这一声叫喊提醒了大伙,许多人家的衣被也正在晾衣竿上接受暴风雨的洗礼。还有几家屋面上的缸盆里正晒着酱,冒雨冲回家去,香喷喷的豆瓣酱已成了一缸盆酱汤。

  晒谷,晒谷,每年总会晒出一些香香甜甜、咸咸淡淡的故事来,看似平淡无奇,却点缀着清新纯朴的农家生活。

  又快到晒谷的时节,只是如今农村普遍用上了联合收割机,谷子不用晒了。在我的老家,稻田也紧跟着形势转型升级,水稻已退出历史舞台,莲藕粉墨登场。站在已经荒废的晒谷场上,我不知道该高兴还是叹息。

标签:原创 责任编辑: 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