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长虹桥 > 原创作品
电耕犁
2016年5月27日 09:03 来源: 嘉兴日报 范甫生

   稍微懂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农民种田之前先要耕田。耕田靠什么?不用说,以前靠牛,现在靠“铁牛”——拖拉机。然而,在拖拉机出现之前,嘉兴一带还有一个家伙也能耕田——电耕犁。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它可是出尽了风头。

  电耕犁,以电为动力,通过钢丝绳索牵引,带犁耕作,因此得名。这是在大跃进农具改革运动中,推广人力畜力绳索牵引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农机具。一套完整的电耕犁至少包括两台牵引机(各带一只铁锚)、一只犁、一只耙、一只配电箱(附带几百米长的三相电缆)。

  牵引机是一套电耕犁中的关键设备,由上下两个部分组成。上面是一台功率三千瓦的电动机。下面部分是底盘,底盘上有齿轮箱、大小两个绞盘(都绕着钢丝绳,大的长一百多米,小的十几米)、一个档位操纵杆,还有两块长约40厘米、宽约20厘米的厚钢闸板。底盘的四个角上各插着一根状如摇手的铁管,便于临时搬运。一台牵引机的重量接近三百斤。

  犁的全身用铁制成,样子与牛耕田用的木犁不一样,有一个专用的名称——双轮双铧犁。它呈长条状,长约两米,高约50厘米(可根据实际需要调节高度)。一根很粗的方形钢管将中间的两只方向相反的铧和前后两个铁轮子连接起来。

  耙同样也是铁制的。其底座是用钢管围成的一个长方形框架,长大约三米,宽大约两米。中间有一根横梁,把底座分隔成左右两格,每格各有两个带齿的滚筒。横梁上面还有一只长方体的斗,用来装泥土,以增加耙的重量。

  电耕犁耕田前,由专门的机耕手(懂点机电知识、身体又强壮的男劳力,一般生产队往往固定四五个)先将两台牵引机抬到需要翻耕田块的两个横头放妥,把铁犁抬到田块一头紧靠田埂的地方,然后用人力将牵引机上的两根钢丝绳拉出扣在犁的两端。最后将配电箱架在田埂上的适当位置,拉好电缆,接通电源。在启动牵引机之前,要用铁锤重重敲打底盘里侧的两块钢闸板,使闸板深深扎入土中,防止开机后牵引机向前移动(弄不好,牵引机会被反拉到田里)。同时还需拉出附带的铁锚放在离牵引机七八米远的地方。启动时,上横头的牵引机挂上牵引档,下横头的则挂空挡。几分钟后,铁犁被牵引到这一头。当铁犁往回拉的时候,两台牵引机按相反的程序操作。这时,被拉一头的机耕手拉起两块钢闸板挂平移档,牵引机在铁锚的辅助下向田未耕一边的方向移动三四十厘米。就这样,铁犁在两头的牵引机带动下不停地来回翻土。当然,铁犁遇到田里土质松软不一或高低不平的时候,会发生“溜犁”(犁跑偏)现象。这时,机耕手就要关掉牵引机,下田将跑偏的犁扶正。一块两亩大小的田块,电耕犁在一两小时内就能耕好,比牛耕快了好多倍。

  为了提高效率,机耕手往往将相邻的几块田一起翻耕好,然后再将犁卸下,换上铁耙耙田。耙田的操作方法与耕田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耕田时,田里不用放水,耙田时须放满水。

  记得那时,往往是两个或几个生产队合用一套电耕犁,因而等到一个小队耕好十几二十来亩田(够插秧手插上两三天)之后,电耕犁需转场到另一个生产队作业。搬运电耕犁又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搬运前,机耕手要将电动机和底盘拆开,不然根本抬不动。当然也有例外,隔壁小队有一个机耕手居然挑起两台牵引机走了好几个田塍(几十米),自然成了村民眼中的大力士。每逢农忙时节,普通社员挥汗如雨地辛苦劳作,而机耕手们则坐在电耕犁上,驰骋于田间,哼着小曲叼着烟,挣着最高的工分,往往引来不少人羡慕的眼光。

  电耕犁利用牵引机可一机多用,带上开沟犁可以开沟排水,带上鼠道犁(又叫“大炮头”)可以打暗洞降低地下水,扩大种植面积。所以,有几年一些地方的大片麦田里居然没有一条明沟但照样不积水,就是因为用“大炮头”打了暗洞。

  由于电耕犁搬运很不方便,加上那时农村电网设施简陋,难免会发生漏电伤人的事件。这也制约了它的进一步发展。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因受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田块分割、作业面积小、国家又取消粮食定购任务以及手扶拖拉机发展的影响,电耕犁逐渐退出田间作业领域,被手扶拖拉机替代,自然而然地成了一代人的永恒记忆。

标签:原创 责任编辑: 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